DC Film School

SEARCH
前製 / 編劇 / 導演

《夜鶯的哭聲》殘酷再現澳洲殖民史,復古影像直擊人物內心

DCFS編輯部

2020/08/26

以《鬼敲門》打響國際知名度,導演Jennifer Kent(珍妮佛肯特)睽違四年推出驚悚鉅作《夜鶯的哭聲》,講述19世紀初的澳洲殖民地,一名遭遇英國軍官殘暴凌虐的年輕女子,在倖存之後決心深入荒郊森林,只為替死去的丈夫及小孩復仇。

本片不但觸及女性復仇、種族歧視及私刑處決等,更大膽描繪性暴力場景,令部分觀眾對此有所批評,但Kent悉心研究澳洲殖民歷史,並以古典影像呈現人物內心與森林深處的樣貌,使其依然受到多數影評人及女性觀眾讚賞,亦獲得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。

未能正視的殖民暴行,謹慎論述歷史真相

「我真的要對主題跟故事有非常深刻的認知,
才能順利完成這部電影。」
——導演 Jennifer Kent

「澳洲國慶日」源於首批歐洲人抵達澳洲的日子,但對當地原住民而言,卻也是家園遭到白人入侵的開端。身為澳洲白人的導演Jennifer Kent,有感於殖民主義衍伸出的暴力問題,至今仍不斷發生在全球各地,而且澳洲政府仍不承認「澳洲國慶日」背後的不正當性,使她萌生講述家鄉殘酷歷史的念頭。

「我想我真的對發生在世界上的暴力程度感到不安。」Kent表示,由於她想要探討行使暴力所造成的後果及損失,在人物設定及故事呈現上,她選擇從受虐女性的心態出發,並以當地原住民的視角去講述,希望能以一種富有同情心的觀點創作這個故事,讓女性跟原住民能在故事裡互相理解。

注重歷史的準確性

創作劇本時,Kent除了親自研究歷史文化資料,也邀請當地原住民藝術家Jim Everett作為顧問,並在拍攝前經過當地原住民委員會及製片人審核,藉以確保片中史觀與內容能讓各方人士滿意,而Kent亦強調:「如果我沒有一個強大的原住民顧問,我不會開始講這個故事。」

此外,片中原住民語Palawa kani的再現,更是在語言專家的協助之下,讓演員Baykali Ganambarr能夠精準掌握台詞,進而貼近故事裡的角色,而他也嘆道:「語言真的非常、非常重要,因為說Palawa kani使我感到強大。」

►延伸閱讀:電影明星精湛表演的背後——Dialect Coach(口條教練)

克服艱難拍攝環境,刻劃強暴戲的不安情緒

「這是我拍攝過難度最高的電影。」
——導演 Jennifer Kent

本片主要攝製於澳洲唯一的島州──塔斯馬尼亞州,並且大量取景於深山及森林之中;因此,劇組不僅要在山路之間搬運器材,穿梭於150多個拍攝地點之間,更要克服酷寒天氣、缺乏設備等困境,同時盡到保護演員安全的責任。對此,導演Jennifer Kent坦言:「拍攝過程確實將我逼到人類的極限。」

為了調適演員的狀態,Kent在拍攝前三週開始跟主要演員工作,並以自身表演經驗,協助素人演員Baykali Ganambarr理解故事,而Kent更要求演員Aisling Franciosi需進行體能鍛鍊,透過跆拳道或拳擊訓練,以及學習砍柴、射擊與騎馬等技術,使其體格更接近工人階級。

如何拍攝殘酷的強暴戲?

「強暴行為是一種武器與權力,它使人泯滅人性。」Franciosi表示,早在開拍以前,她就與一直在閱讀相關心理學及歷史文獻,並與社工、強暴受害者等人談話。而在排戲時,她除了與劇組聘請的臨床心理學家諮詢,亦跟演員Sam Claflin即興排練,直到找出不涉及身體接觸,但有條理、有衝擊性的演出方式。

「我有責任確保強暴行為本身能讓觀眾感到震撼及心碎。」Kent解釋,為了讓觀眾感受性暴力的殘酷之處,拍攝強暴戲時,她刻意使攝影機盡量貼近女主角的臉,並以多個旁跳鏡頭(cutaways)描繪女主角的觀點,呈現令人不安的強暴過程,而Kent亦補充道:「我在拍攝與剪接期間哭過很多次,因為這個場景確實深深地影響了我。」

►延伸閱讀:令人臉紅心跳的「性愛場景」──解析幕後拍攝流程及注意事項

復古鏡頭營造時代氛圍,學院比例捕捉人物情感

「我真的希望這是一部關於人類的電影,
而不是塔斯馬尼亞州遊記。」
——導演 Jennifer Kent

考量到故事的時代背景,導演Jennifer Kent跟攝影指導Radek Ladczuk起初希望以底片拍攝,刻劃較為模糊、失真的質感,但受限於當地設備與拍攝風險,兩人不得不改以出產於1960年代末的Panavision C Series變形鏡頭,以及1970年代中的Panavision Pvintage正常鏡頭,減少數位影像的銳利邊緣。

「我真的很喜歡那些鏡頭,它們讓數位影像變得足夠模糊,賦予我們在這部電影裡需要的感覺。」Kent表示,他們主要是以變形鏡頭拍攝外景,以正常鏡頭拍攝內景或夜景,但拍攝過程幾乎是以單機作業,並解釋:「我沒辦法同時看兩個鏡頭,因為那就像是要我同時畫兩張圖。」

專注人物的學院比例(Academy ratio)

「學院比例的優勢在於它有豐富的深度及高度,卻又非常適合拍人。」Kent強調,根據1.375:1的景框比例,劇組拍攝時能更以人物主體為中心,並帶到背景的森林景貌,她補充道:「我想展示人類穿越自然界的過程,並呈現自然界對人類所造成的影響。」

「我很喜歡學院比例,那些我喜歡的電影都是運用這一種比例。」Kent解釋,由於學院比例類似肖像畫比例,她認為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景框比例,並致力於「臉在景框中央」的獨特美學,希望觀眾能夠藉此貼近人物,獲得更完整的情感體驗。

►延伸閱讀:電影框架機密:《布達佩斯大飯店》、《戀夏500日》等畫面比例應用

「我不知道電影能否改變世界,
但它能提供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。」
——導演 Jennifer Kent

導演Jennifer Kent認為,雖然本片人物純屬虛構,但裡面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慘劇,而她也由衷希望所有看過本片的觀眾,都能開始去感受並思考過去從未理解過的事情,就像她當年看過俄羅斯電影《見證》之後,也同樣影響了她的創作:「對《夜鶯的哭聲》而言,那部電影是一個很大的靈感來源。」

文字:邱昶維|來源:lwlies, smh, firstshowing, Indiewire, filmmakermagazine, awardscircuit, rogerebert, cinapse, reelhonestreviews, nofilmschool|圖片來源:austinchronicle, doblu, filminquiry, imdb, riotmaterial, snackmagazine, teasertrailer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