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平面/攝影 / 設計

一視同仁的特寫肖像,德國攝影師Martin Schoeller拍出平等與真實

DCFS編輯部

2019/10/22

德國攝影師Martin Schoeller不僅是《紐約客》(The New Yorker)專任攝影師,也替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、《時代》(Time)等知名雜誌拍照,其最知名的特寫肖像系列,上到影視、政商名人和球星,下到普通市民甚至街友,在他的鏡頭下,每個人都是呈現真實平等存在。

本文將分享Martin Schoeller的攝影經歷與啟發,以及讓他名遠播的特寫系列的拍攝方法與攝影建議,一起來看看這位肖像大師,是如何看待「攝影」這件事。

白天作社工夜晚當酒保,因緣際會闖入攝影圈

「我以前認為,攝影師就只是一群喜歡討論相機的技術宅。」

——攝影師 Martin Schoeller

Martin Schoeller與攝影沾上邊,完全就是陰錯陽差。高中畢業後,他白天的工作是照顧一位硬化症殘障人士,晚上則當酒保以及服務生,直到朋友邀他一起申請攝影專業學校,他也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答應:「有何不可呢?也許這會很酷!」

Schoeller原本並不怎麼喜歡攝影,甚至覺得攝影師就像偷窺狂一樣,然而得知自己準備的攝影作品集,居然通過只有5%錄取率的學校時,他心想:天阿!也許這是一件,只要我努力做就能有所成就的事。自此,攝影才真正闖進Martin Schoeller的生命中。

從攝影助理做起,累積實務經驗

Annie Leibovitz是知名流星音樂誌《滾石》(Rolling Stone)雜誌御用攝影師
音樂人John Lennon(約翰藍儂)遇害前幾個小時,與妻子小野洋子的這張合照,便是出自她手

接觸攝影後,Martin Schoeller擔任過許多攝影師的助理,但攝助錢少事雜,他認為必須想辦法跟在自己欣賞的大師身邊,才能真正學到寶貴經驗。為此,他存錢前往紐約毛遂自薦,希望能為最喜歡的攝影師Annie LeibovitzSteven Meisel,或者Irving Penn工作。

Schoeller表示初次到紐約並不順遂,花光積蓄依然沒有任何回應,只好回德國打工存錢重新來過:「後來我無酬替一個靜物攝影師工作,剛好他又認識在Annie工作室的人,事情才有了著落。」他認為就算是約聘,業主也多半不會雇用沒實際工作經驗的新鮮人,因此自己後來跟在Annie Leibovitz身邊整整三年,才開始獨立接案。

► 延伸閱讀:百名裸女攝影,Nadia Lee Cohen宛如60年代電影場景的鏡頭故事

一張十分鐘的人像特寫,打開攝影知名度

「我喜歡眼睛與嘴唇看起來很銳利的感覺,

因為這兩者是能呈現所有表情的重點部位。」

儘管身為大師身旁的前學徒,,Schoeller的職涯之路依舊浮沈不定,他表示:「曾和Annie Leibovitz工作過,或許讓我獲得比較多面談機會,但他們依舊不希望自己的總編看到很平庸的照片。」即使成立工作室卻經營不善,Schoeller曾經一整年只接了寥寥可數的五個案子。

但就在其中一場,幫《Time Out New York》雜誌拍攝女演員Vanessa Redgrave的案子,Schoeller在短短十分鐘,拍出了扭轉其攝影生涯的特寫肖像:「他們選了這張帶點自然微笑的照片,放滿版印刷。」Schoeller說:「ㄧ夕之間就像雪崩一樣,每個人都看到了。我那年也許只拍了五個案子,隔年卻接了一百三十件案子。」

啟發自類型學攝影,建立獨特肖像風格

Becher夫婦拍攝一系列末代工業景物,開創「類型學攝影」先河

其實Schoeller看似平淡無奇的特寫拍法,是啟發自大師級攝影夫妻檔,Berd and Hilla Becher的類型學(Typology)攝影風格,而且早在Redgrave的案子之前,他便實驗過這樣的拍法:「我一開始的作品都是拍朋友,他們不能化妝,不能有表情,我想像他們就像水塔一樣。」

8090年代沒什麼人這樣拍肖像,他解釋當時的攝影主流多半是維持一定距離,且有亮麗的背景或風格的拍法:「那同時也是Photoshop開始蓬勃發展的年代。」也因此,後來Schoeller極近距離、樸素卻呈現細緻肌膚紋理與眼神的特寫,反而顯得獨特且真實。

► 延伸閱讀:善用分鏡的時尚攝影師,一窺Tim Walker的魔幻童話世界

千篇一律的打光與拍攝模式,以及看不出身份地位的構圖

Martin SchoellerPorsche賽車手拍攝的肖像

「我總是覺得肖像特寫是最不可或缺、最確實的照片。

它只關乎人,無關穿著、環境與他們的背景,完全不會透露其社經地位。」

一模一樣的打光與如出一徹的證件照式構圖,在Martin Schoeller稱這樣的特寫肖像為「大頭」(Big Heads),沒有炫麗服裝與背景,只有一張雪亮雙眼直視前方的臉。

為了讓被攝者心情放鬆,Schoeller會在拍攝特寫時放音樂或閒聊,試著逗笑主角,然後再捕捉他們笑完恢復普通表情的瞬間:「我想捕捉的畫面,就存在於那些最親近、沒有任何造作表情、自然且意想不到,甚至讓他們忘記自己正在被拍的時刻之中。」

「我並不以商業拍攝為恥,作為一個攝影師該做的,

就是盡其所能地持續拍出最棒的作品,不管是怎樣的拍攝工作。」

Schoeller拍攝特寫的燈光設置,採用電影製作等級的專業打光系統Kino Flo,將兩組燈座架設於被攝者面前,點亮雙眼神采;攝影器材偏好使用底片相機Mamiya RZ67 Pro,並距離被攝者4到5英尺(約120~150公分),搭配長焦鏡頭拍攝,避免距離太近而扭曲畫面,同時又能拍出空間壓縮的親近感;後製的部分,通常只會微調色調與對比,不會修掉任何皺紋、雀斑或皮膚瑕疵。

即使身為「底片控」攝影師,2012Schoeller也開始嘗試數位攝影,並表示Phase One XF相機能拍出高畫質與高動態範圍的影像,呈現細緻明暗的效果非常優異:「那是我第一次覺得,其實(數位攝影)拍出來的皮膚色調看起來也滿棒的。」

不自詡藝術家,只專注於作品呈現

「別以為拍過Vanity Fair的封面就夠了,

你的優秀就僅止於那時而已。」

Schoeller表示許多人會因為被稱作「藝術家」而自滿,甚至開始排斥接商業案,從而不思進取:「別總看著雜誌說:『這些雜誌的照片真爛,我拍的比較好。』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很多照片之所以糟,是因為要應付許多現場情況,發行商與廣告商的各種要求、時間限制、燈光等問題。」

即使被問及在平面攝影這個領域算是登峰造極,會不會想跨足動態影像創作,Schoeller仍謙虛道:「目前不會,因為要成為一個好的(平面)攝影師已經夠難了。每次接到新的案子都充滿挑戰,尤其要想出好的點子時。我試著只專注在(平面)攝影上。」

Schoeller個人網站 社群媒體能欣賞更多作品,他也會寫一些拍攝幕後的過程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追蹤關注。

► 延伸閱讀:DC TALKS專欄|楊川宏談肖像攝影:畫面是來自攝影「關係」的成果

文字:黃威 |來源:petapixel, time, scmp, thephotographicjournal, artdependence, picturecorrect, thetalk, uniquebackdrops, thedollsfactory, smithsonian, youtube |圖片:martinshoeller, rollingstone, time, porsche, momaorg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