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前製 / 編劇 / 導演

打造「另類」恐怖電影——《宿怨》獨創驚駭的視覺美學

DCFS編輯部

2018/06/23

「我絕對不會原諒,做出這部電影的人是如何虐待我的身心!」
——《月光下的藍色男孩》導演Barry Jenkins

《宿怨》自今年初驚駭日舞影展觀眾,首次執導長片的導演Ari Aster,秉持著對電影深厚的底蘊與熱情,讓該片混合家庭劇情及恐怖電影兩種類型,並加入心理驚悚、邪教信仰、鬼怪降靈等元素,外媒更將其媲美《失嬰記》、《大法師》、《鬼店》等影史名片,成為新一代的恐怖電影典範。

電影環繞著Graham一家,以女主角的母親往生起頭,藉由一連串神秘事件,揭開家庭成員間難以抹滅的創傷,迎向急轉之下的駭人命運。劇組以精良的美術設計﹑模型建造,創作出迷人又危險的視覺,並以發揮得宜的攝影技巧,讓觀眾走入導演建立起的魔幻世界,體驗既超脫現實、又真切無比的悚然影像。

《宿怨》電影預告:

類型電影包裝家庭悲劇——絕妙的創作思維與美術設計

「我真的想誠實地,拍一部關於人們痛苦的電影。」
——《宿怨》導演Ari Aster

自青少年時期,導演Ari Aster便是位狂熱影迷,涉略各式類型電影,《魔女嘉莉》、《失嬰記》等恐怖經典,更是對他影響深遠。自名校美國電影學院(American Film Institute)畢業後,他嘗試揉合諸多各類型的短片,最終仍選擇深愛的恐怖片,做為首部長片作品的題材。

Ari Aster認為類型片是一種「包裝」,他說:「透過它,你得以處理更艱難的材料。」因此他透過恐怖類型電影包裝《宿怨》,講述家庭背後壓抑的情感,以及親情中難以復原的瘀痕。他曾表示製作時,如何拿捏劇情片與恐怖片的元素是個考驗:「這個挑戰變得很有趣:怎麼在講述劇情時保持誠實,又同時保有恐怖片元素,而不讓影迷失望呢?」

因此,他與藝術指導Grace Yun討論視覺風格時,不僅參考諸多恐怖、驚悚電影,同時也從Ingmar Bergman(柏格曼)、Mike Leigh(麥可李)及Coen brothers(柯恩兄弟)等大導演的家庭相關題材作品中,擷取視覺元素。藝術指導Grace Yun表示,他們將上述電影裡的設計,融入《宿怨》的劇情與人物,打造「另類」恐怖片視覺。

片中,極重要的主要場地——Graham家的房屋內部,則全靠棚內內景搭建,讓拍攝時的攝影機,能有更多擺放或隱藏的空間,使得攝影機運動更加便利、靈敏。屋內的壁紙裝潢及傢俱陳設,皆偏飽滿、濃郁的深色系。Grace Yun解釋,暗沉的顏色選擇,可幫助營造驚悚氛圍。

「透視」眾角色的命運——精巧細緻的微型模型

「導演Ari幾乎認為,模型本身就是電影裡的角色。」
——《宿怨》微型模型設計師Steve Newburn

片中,女主角Annie職業為「Diorama Artist」,會設計、製造透視模型及人物玩偶,並藉藝術創作回溯她個人的重要經歷。導演Ari Aster以模型暗喻著眾角色的命運:「他們對生命沒有任何掌握權,就像是玩具屋裡的玩偶,只能被外力操控著。」

曾參與《黑暗騎士》、《全面啟動》的微型模型設計師Steve Newburn,運用菩提木材、顏色卡紙、塑膠、隔熱泡綿等素材,建造「縮小版」的房屋場景。片頭出現的模型屋,便完全仿造Graham家的原貌,Steve Newburn拍攝上百張劇組搭建的場景照,盡可能原封不動地重現,模型裡的每個部份,包含牆壁、屋頂等,大多也可拆卸,方便攝影機拍攝。

另外,Steve Newburn與其餘模型師,也使用3D列印技術,製作部份物件,例如:車禍場景裡的藍色Volvo V70轎車,即先在電腦繪製模型後,才打印出實體,便於繪製轎車的細節;宛如演員身形的小玩偶,則是運用ZBrush軟體,設計更細緻的臉部紋路後,才經3D列印技術製出成品。

模型裡暗藏的秘密

電影裡,更有許多巧思藏匿於模型中。例如:放置於Graham家進門處的另一座模型屋,則是Steve Newburn利用3D列印技術,搭配手工調整,製作出各式金屬鐵板、鐵鍊,把模型屋的部分窗戶、門全部堵住。

Steve Newburn表示,這座模型屋被設定為女主角Annie早期的作品,而鐵鍊纏繞屋體的部分,他則認為:「像是整間房子為它的擁有者設下圈套。」暗示著家庭的陰影與秘密,正綑綁Annie及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。

迷離而陰暗的視覺呈現——攝影以「第三人」視角捕捉人物

「我們將攝影與照明,推向更加戲劇化的效果。」
——《宿怨》攝影指導Pawel Pogorzelski

導演Ari Aster強調,片中重要的攝影概念之一,即是捕捉角色在屋內的畫面時,要讓角色「看起來像在模型屋的玩偶」,表現彷彿有銀幕外的「第三人」觀看和操控的意味。

片中,使用輕便的Arri Alexa Mini進行拍攝,並搭配Panavision為《宿怨》經特殊處理的Primo和Primo Zoom鏡頭。Ari Aster認為該組合,能完美呈現真實場景及演員,宛如「模型屋及玩偶」的效果。另外,在拍攝微型模型時,則換上極具景深效果的Frazier鏡頭,方便對焦於與相機極近的物體。

導演Ari Aster與攝影指導Pawel Pogorzelski,更將畫面的寬高比設為2:1,效仿1950、60年代,美國導演Douglas Sirk的家庭通俗電影。在拍攝時的構圖,便能以寬廣的牆壁背景,對比人物於畫面中的渺小。

微弱光源醞釀恐怖氛圍

另外,劇組在拍攝時,更努力嘗試以難度高、易失誤的微弱光源,捕捉片中令人生畏的不安氛圍。Ari Aster表示:「我們盡可能大膽嘗試,讓許多可怕的片段,都發生在黑暗和陰影之中。」

Pawel Pogorzelski參考波蘭知名導演Krzysztof Kieślowski(奇士勞斯基)的《紅色情深》,效仿裡頭「教科書等級」的光影運用,學習如何在影像色彩明度、彩度皆低的情況下,良好捕捉光線,使視覺不過於黯沉。

「偽一鏡到底」鏡頭如何拍攝

《宿怨》精湛的開場鏡頭,攝影機從Graham家中的窗戶,慢慢拉近至空間另一角的模型屋內的房間,再經由剪接、後製特效處理,無縫接軌從模型轉換到真實場景,仿造「一鏡到底」的形式。

執行該鏡頭時,Ari Aster先拍攝模型房間,在牆上註記貼紙,協助後期特效動畫師(VFX Artist)比對位置,並拍攝角色Peter真實房間的靜態照片,讓後期在融合影像時,能更為真實;而後再將真實房間的一面牆拆除,拍攝角色Peter與Steve間的互動。

然而,實際拍攝時卻因劇組未溝通清楚,Peter的模型房間牆面皆已封死,未留下空間讓攝影機拍攝房間內部,若強制拆除牆壁,恐導致模型破損。但Ari Aster還是賭了一把拆除牆壁,他事後笑稱:「幸虧這個指令得到一個快樂結局,並沒有造成(模型)破壞,否則我們將會得到一顆完全不同的鏡頭。」

導演Ari Aster與劇組,以獨具特色的美術設計、精湛傑出的攝影技巧,為《宿怨》開創另類暗黑美學,重新包裝類型電影,讓恐怖片不僅是為「嚇人」而拍,而是以更為深刻、具質感的視覺手法,呈現人們發自靈魂深處的不安與恐懼。

「我知道這可能是部與觀眾非常有距離的電影,但它的目的是要深入觀眾的心。」
——《宿怨》導演Ari Aster

推薦閱讀:

1980年代電影《鬼店》持續發燒,幕後製作重點整理

《噤界》全片對白少於一百句——「無聲」電影的赤裸殺機

Behind the Scenes 08《鳥人》如何打造虛實交錯的「一鏡到底」

文字:黃鈞浩 | 來源:npr, Mpaa, Dailydead, Theverge, Torontolife, Moviemaker, nofilmschool|圖片來源:Fandom, gamespot, Polygon, Torontolife, indiewire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