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攝影 / 剪輯 / 音效

聲音設計——除了看電影,我們也聽電影

DCFS編輯部

2017/09/07

電影裡的擬音師找出許多模擬聲音的素材,讓影像看起來栩栩如生。

而今天我們要來談談,電影裡的聲音,到底是怎麼樣傳到我們的「眼睛」裡,如同2017年台北電影節的宣傳文案:「看見了音樂,於是聽見了故事。」這邊我們把音樂兩個字,換成「聲音」。

聲音設計是由美麗的謊言建構而成

電影裡的聲音設計,是一種讓我們深陷於影像的藝術謊言,最好的例子大概是《鬥陣俱樂部》的打鬥片段,你聽見的聲音除了對話與環境音,最重要的就是適當的音效。

例如在打鬥的時候,即是看到極快的出拳,撞擊非常強烈,但沒有了聲音,觀眾根本什麼都感覺不到。


聲音設計工程師Tasos Fratzolas在TED分享〈聲音設計的美麗謊言〉,他播放了三段下雨的影片,但是其中一段影片的雨聲,會用炒培根的聲音替代,希望觀眾猜猜看,哪一段影片聲音不是真正的下雨聲。

當三段影片播放之後,他向觀眾致歉:「對不起,我說謊了,剛剛那三段下雨影片中的雨滴聲,其實都是熱鍋炒培根的聲音。」接著,他又拆穿了許多謊言,例如打擊聲通常來自刀刃插進包裹的蔬菜聲,而骨頭碎裂聲常常是來自折斷一把冷凍的菜莖。

而《鬥陣俱樂部》的擬音師則認為這樣的打鬥聲還不夠過癮,其打擊聲的材料更加豐富,是來自生雞肉、核果以及冷凍蔬菜。 

聲音設計在電影裡扮演的角色是? 

聲音設計的步驟,通常發生在拍攝與剪接之後,聲音設計師會針對畫面再去增添許多效果,讓整場戲的情緒可以更完整的呈現,觀眾願意相信他們看到的畫面是真實的,情緒是真實的,除了演員、導演、攝影的技巧,最後就是聲音的表現,而台灣電影的術語會說這個步驟是修聲

一般來說,修聲就是包含:對話、擬音、聲音設計以及混音。聲音設計師Ugo Derouard大方分享五個步驟,完整示範他如何完成一部獨立電影中,一場男主角與前女友重逢戲,可以示範基本對話的聲音設計程序。

1. 聲音剪輯 (Sound Editing): 

Ugo Derouard 第一個步驟會把影像跟AAF檔案放進Pro Tools的工具裡,會有來自麥克風的對白,以及現場收音boom的聲音,呈現現場的對白以及環境音。最後,對話以及不同的音源檔案,會被切割好放在影像相對應的位置。

2.  音效會議 (Spotting Session): 

在這個階段,音效設計師會跟導演坐下,一起把影像看過一次,主要是想要觀察:「是不是有什麼情緒或是事件,是畫面裡面沒有出現,但還是想告訴觀眾的?」

3. 對話剪輯 (Dialog Editing) :

在剪輯對話的時候,要注意加入環境音的部分,非常細微但是可以讓對話發生的場景甚至時間交代得更清楚,通常是錄音師在拍攝期會預先錄下的環境音。

除了增加環境音,也許也會需要處理現場的環境音,例如偶爾也會發生攝影機錄影的時候,機器運轉的聲音太大,破壞場景的真實感。 

此外,增減環境音的任務,也需要EQ(Equalizer)的處理,中文翻譯為等化器

等化器可以調整每段聲音的頻率,讓聲音出現在適當的大小音量,也能藉此修掉機器運轉的聲音,調整出整體聲音的完美曲線,讓最後的聲音,更能符合真實耳朵聽見的環境。

「當多段聲音重疊在一起時,想強調其中一段,剩下的聲音都該拉小,
永遠是這樣才會平衡。」——Ugo Derouard。
 

4. 聲音設計 (Sound Design) : 

在這個步驟,Derouard針對影像畫面,增加了許多畫面沒有的聲音,例如兩人對話完畢的靜默,會有貓咪入鏡前的靜默時刻,Derouard利用剪接的巧妙,插入了一聲貓叫聲,又在女主角離開之後,加入腳步上樓漸遠的聲音。

最後再加入樓上傳來的嬰兒哭聲,讓男主角有時間陷入回憶的情緒裡面。

這些都是場景沒有的部分,真實場景中,女主角沒有上樓,貓也沒有叫,嬰兒更沒有哭。但有了這些聲音,就算沒有拍到畫面,也能讓觀眾對於場景,對於環境更加印象深刻。

5. 聲音混音(Sound Mixing): 

在這個步驟Derouard還會加入非對話的音效(non-dialog effect),例如在主角陷入回憶後,正要返回現實前,他偷偷插入了一個聽起來像是遠方沙漠行駛的火車聲,但是沒有人發現,因為聲音接連的非常巧妙,讓情緒很順暢地被接回現實的畫面。 

Tasos Fratzolas分享 〈聲音設計的美麗謊言〉

 

延伸閱讀

電影音效還可以這樣做—— 認識擬音師Foley Artist

文章:梁均婕|來源:Youtube頻道 Film RadarThis Guy Edits

 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