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攝影 / 剪輯 / 音效

隱身於電影幕後的職人們——概念設計師、收音師及調色師在做什麼?

DCFS編輯部

2019/05/10

導演、製片、攝影師、剪輯師.......這些影視工作者的職業,或許你並不陌生,對他們的工作內容也略知一二。然而,在電影產業中,從無到有完成一部作品,所需的人才絕不僅此而已,還有更多隱身於幕後的從業者,也是成就電影的關鍵。

本文將從電影製作的前製、拍攝及後製期,分別挑選出概念設計師、收音師及調色師,介紹他們於工作崗位的職掌內容,以及在《侏羅紀公園》、《愛情,不用翻譯》、《牠》等知名電影中,他們如何發揮所長,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推手之一。

前製期:整體視覺由他發想——概念設計師如何從零到有創造角色

「我懷著滿腔熱血,
 讓導演雇用了我和我的團隊做《侏羅紀公園》。」
—— 概念設計師 Mark 'Crash' McCreery

概念設計師多在電影製作前期參與,可能從腳本皆無的狀態下,試圖繪製出片中的角色、場景形貌,讓導演或美術做日後設計、拍攝的視覺參考。概念設計家Mark 'Crash' McCreery便為《侏羅紀公園》中,負責設計這些虛擬又具真實感的恐龍。

McCreery連同多位概念設計師,便依據原著小說、科學研究,再依靠自身想像力,創造出片中暴龍、翼龍、迅猛龍等。諸多《侏羅紀公園》釋出的手稿中,仍可在右下角,看見他註記的簽名「Crash」,作為他創作的印記。

「侏羅紀不是只令人恐懼,它也是美麗的。」McCreery謹記,要將猛獸賦予性格,即使看似凶狠的恐龍,也有其複雜細膩的情緒,因而更加細膩地設計其外型、動作,成就這部1990年代的經典之作。

部分概念設計師而後也會加入劇組,協助將設計草圖呈現於大銀幕上。當年,McCreery甚至連同特效設計師John Rosengrant,穿上由發泡橡膠製作的恐龍裝,於經典的廚房追逐戲扮演恐龍,成為實踐概念設計的「最佳代表」。近幾年,McCreery也回歸《侏儸紀世紀》系列,持續為片中新登場的恐龍,發揮創意完成設計。

延伸閱讀:沒有CGI怎麼辦?重溫《侏羅紀公園》、《大白鯊》裡的經典怪獸

拍攝期:現場聲響由他捕捉——收音員在拍片現場如何應對

「我們要保持低姿態,但也必須隨時注意任何事。」
——《蜘蛛人2驚奇再起》、《愛情,不用翻譯》收音師 Kira Smith

電影收音師隸屬於成音部門(Sound Department),負責在拍攝現場,舉著Boom桿(麥克風收音延伸桿),捕捉演員口白、現場環境音,把聲音錄進錄音設備中。

擔任《愛情,不用翻譯》的收音師 Kira Smith 便從業超過二十年,參與過《蜘蛛人2驚奇再起》、《白日夢冒險王》等多部電影製作,資歷極為豐富。片尾有個經典片段,男主角Bob向女主角輕聲訴說某句情話,不僅導演、演員並未透漏明確台詞內容,負責收音的Smith也基於「職業道德」,不曾揭曉她究竟收錄到什麼話語。

「我必須和演員保持良好關係,因為在他們表演時,我經常是最接近他們的人。」Smith受訪問時表示,收音員也要理解演員走位、攝影機及燈光的移動,拍攝時若有任何變動,更須臨機應變,「拍片是個團隊合作,要成為好的收音師必須和人互相幫忙。」

作為好萊塢少數的女性收音員,Smith認為,女性絕對可以肩負這份耗費大量體力的工作:「工作確實很難,但做久了妳就會長肌肉變強壯,也會調整狀態,找到不讓自己疲累的方法。」她鼓勵對收音工作有興趣的人,應勇於爭取機會,證明自己的能力。

▶延伸閱讀:《一個巨星的誕生》布萊德利庫柏蛻變導演,挑戰手持攝影與現場收音

後製期:色彩呈現由他調配——調色師如何創建影像風格

「你可以讓事物,看起來更加黑暗。」
——《牠》調色師 Stephen Nakamura

後期調色師會在影片殺青後,為電影做色彩校正,令光線、顏色看起來和諧一致。另外,也依照導演、主創團對需求,幫助影像維持水準與風格。

例如:改編自作家Stephen King原著小說的《牠》,便重塑1980年代的恐怖電影風貌,調色師Stephen Nakamura便試圖在後期階段,調製出電影裡鮮豔的復古色調,也營造出令人悚然的暗黑氛圍。

Nakamura形容,《牠》是部非常「極端」的電影,他說:「故事位在一個看似愉快的小鎮,但所有瘋狂的事又同時正在發生。」因此他運用DaVinci Resolve軟體,把色彩對比度拉高,讓日常小鎮的色調更加明亮飽滿:「隨著場景進入黑暗,它會變得非常陰險,這一切便會很有效果。」

Stephen Nakamura還細緻調整「小丑」眼睛的色調,「我們讓眼睛變得更明亮,或者讓眼睛的顏色渲染範圍更大。」他運用軟體中的Alpha Channel功能,切出畫面小丑的眼部,依據不同場景,調整出亮度、顏色的差異,欲使此駭人角色,看起來更加極端、更加毛骨悚然。

文字:黃鈞浩|來源:Schoolism, backstage, 《Production Sound Mixing》, Postperspective|圖片來源:icollector, imdb, 11alive, steelerslounge, Postperspective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