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前製 / 編劇 / 導演

《惡魔島》真實故事改編的越獄電影——攝影指導 Hagen Bogdanski 拍攝分享

DCFS編輯部

2019/06/05

《惡魔島》出自法國作家 Henri Charrière 自傳,他因莫須有的殺人罪名而被判終身監禁,為了自由而不斷逃獄,最終成為歷史上唯一成功逃離法國重囚監獄惡魔島的人。 

1973 年這個故事獲得好萊塢重視,買下版權並保留一半原著改編成電影,如今此題材仍不減熱度,再度翻拍。2017年新版《惡魔島》,則交由《Før frosten》導演 Michael Noer 與《竊聽風暴》攝影指導 Hagen Bogdanski 攜手,重新詮釋經典監獄電影。

攝影指導 Hagen Bogdanski 的攝影經歷豐富,《竊聽風暴》、《39號特案》等膾炙人口的驚悚之作皆出自他手,其中《竊聽風暴》更曾獲金球獎最佳攝影之殊榮。本文將透過 2017 年的《惡魔島》來闡述他的攝影心經,同時比較其與 1973 年版本的創作風格差異,因應拍攝技術的改變,會為這兩部電影帶來什麼樣的視覺轉變。

真實打造《惡魔島》,於自然荒野實際造景、造陸

「我們都在戶外拍攝,所以完全看天吃飯,受著上天的憐憫。」

——《惡魔島》導演 Michael Noer

新版《惡魔島》的故事背景發生於 1960 年代,在拍攝較具時代性的畫面時,為了真實重現當時的建築風格、人物風情、交通工具等,劇組大多會選擇以棚內搭景或特效呈現,然而《惡魔島》卻選擇較為冒險的方式——在戶外實景拍攝。

真實的惡魔島位在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,他們實際參考惡魔島的樣貌及 Henri Charrière 的自傳描述後,決定選在蒙特內哥羅、塞爾維亞、地中海的馬耳他島拍攝,雖然這樣的選擇為劇組省下一筆經費,但戶外場景所帶來考驗更為一大挑戰。

島上天氣多變、地形崎嶇,增加劇組拍攝難度,Hagen Bogdanski 表示:「我們必須在山上建一條路,因為那附近真的沒有路可走。」為了追求真實感,他們親臨荒野拍攝,捕捉真實的大自然場景,僅特效處理少數幾顆鏡頭,將近代建築與交通工具後製去除。儘管戶外拍攝面臨許多問題,但大自然多變的氣候與渾然生成的自然風光,仍為《惡魔島》增添不少風味。

►延伸閱讀:真實於海中拍攝的MV——Novo Amor〈Birthplace〉詮釋污染危機

地形崎嶇的拍攝挑戰,以輕便機型手持攝影

「我從沒這樣拍攝過 (無彩排攝影),一開始會有點擔心,

但之後卻很喜歡,我認為它具有自我啟發的感覺。」

——《惡魔島》攝影指導 Hagen Bogdanski

《惡魔島》的拍攝運用大量手持攝影,凸顯逃獄時的緊張與匆促,攝影指導 Hagen Bogdanski 選擇用 Arriflex HT 和 Arriflex mini 等較為輕便的機型,減輕攝影師的負擔之餘,更能讓畫面維持在一定的穩定度,確保觀眾的觀影品質。

此外,即使面對山野,會遇到許多難以執行的拍攝挑戰,但現在的攝影設備多能克服外在環境問題,順利捕捉影像畫面。比方說許多需要搖臂機器的升降鏡頭,就可以使用搖臂車 (ARRI Rental HEXATRON ) 解決地面崎嶇不平、使得鏡頭不夠穩定流暢等問題。攝影指導 Hagen Bogdanski 表示:「如果我和導演需要採用輕微移動的鏡頭運動,HEXATRON 搖臂車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,真的是讓人驚艷的設備。」

►延伸閱讀:《我想有個家》手持攝影深入兒童視角,關注黎巴嫩貧困街頭

沒有彩排的演出,增添臨場感的真實拍攝

《惡魔島》導演 Michael Noer 從拍攝紀錄片起家,從場景、燈光到演員妝髮都希望儘可能真實自然,因此他常常要求不彩排,直接即興拍攝,對攝影師而言真的吃足了苦頭,Hagen Bogdanski 表示:「所有的技師與追焦師,永遠都無法精確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,因此這部電影會以最基本的攝影原則為主。」

新舊兩版《惡魔島》,不同年代的風格差異

「在每次冒險中,總是會有許多你必須克服的危險,

以及需要橫跨的障礙,這部片 (惡魔島) 的製作也同樣如此。」

——《惡魔島》導演 Michael Noer

與新版不同,舊版《惡魔島》則在牙買加拍攝,當時攝影設備不如現在的數位攝影器材輕便,因此運鏡上的選擇較為有限,也使得兩部片的視覺呈現有所差異。此外,舊版用底片拍攝,在畫面上顏色對比度更高、也更為強烈,新版數位攝影則提升色彩層次,視覺表現更為豐富,攝影器材的演進,也使得電影的觀感體驗不斷改變。

在光源設計上,舊版《惡魔島》的攝影 Fred J. Koenekamp 擅於透過高對比度的燈光,肅立起陰暗、堅硬與對立的監獄氛圍;反觀新版,無論美術、還是燈光設計上,就讓街景與監獄呈現截然不同的味道,一邊是浮華世界,一邊是墮落、又充斥著殺氣的地獄國度。新版導演 Michael Noer 也較偏好以現場自然光源為主,儘可能貼近於真實。

新舊版《惡魔島》雖然是同個題材,但他們卻各自具有其獨特面貌,從技術上攝影方式的不同,到場景的選擇、燈光、色彩皆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影像氛圍。Hagen Bogdanski提及,為避免受限於前作,他更傾向自由發揮,以新穎技術方式表現:「原本的電影在各個設計上都相當老舊了,我與導演也僅只看一兩場鏡頭,就不再參考了。」

►延伸閱讀:重複「翻拍」的日夜MV《Man of War》

「劇本需要有強烈的感情核心在裡面,

事實上比起影片,演員的演技更讓我興奮、投入影像之中。」

——《惡魔島》攝影指導 Hagen Bogdanski

無論是1973年令人感到陰暗、肅然的《惡魔島》;還是2017年,色彩表現更為豐富的《惡魔島》,在觀看舊版或者新版電影時,即便故事題材相同,觀眾仍皆有不同程度的觀影感受,兩者沒有優劣之分,皆為幕後工作者的心血傑作。

《惡魔島》滿足觀眾一窺 1960 年代監獄的樣貌,Henri Charrière 的逃獄故事也深深吸引許多人。「如果有個好故事很吸引我,那我很樂意深入蒙特內哥羅的叢林工作;反之,這個故事不夠動人,我寧可長達 6 個月以上不工作。」Hagen Bogdanski 道。

不過,與原本的自傳相比,兩者都強化了主角巴比龍與獄友之間的友情,增加劇情的豐富度,唯一不變的就是巴比龍不屈服妄加的罪名,從不放棄自由,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時至今日,仍能感動大眾,重回大螢幕的原因之一。

►延伸閱讀:《刺激1995》掙脫牢獄的救贖旅程 Roger Deakins動人攝影美學

文字:林君樺|來源:moviemaker, medium, wearemoviegeek, filmschoolrejects, arrirental, imdb, americanfilminstitute, collider |圖片來源:moviemaker, bleekerstreet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