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鬼才導演Edgar Wright(艾德格萊特),因執導「血腥冰淇淋三部曲」(《活人甡吃》、《終棘警探》、《醉後末日》)出名,他的拍攝手法獨到、觀察力強,總能創造出特別的笑點,無疑是近年來,喜劇風格獨樹一幟的導演之一。
《玩命再劫》是導演Wright的最新作品,一上映便獲得普遍好評,劇中運用音樂強而有力的拍點,與動作、飛車追逐戲碼,再加上緊湊剪接,三者相互配合,創造出另類的驚喜與刺激感。
(內文有部分劇透,請慎入)
發酵多年的想法——醞釀22年拍出的作品
「深埋在我心中最久的點子,竟是我最有成就的收穫。」——導演Edgar Wright。
雖然Edgar Wright的作品多半是喜劇,但《玩命再劫》是他醞釀了22年才拍成的電影——用音樂驅動的一部動作犯罪片。「這個點子我想了好久好久,直到2007年才開始寫劇本。」
導演Wright說自己並沒有共感或聯覺(synesthesia,指人接收一種感知後,會自然引發另一種感官或認知),但在聽音樂時,腦中總會出現一些畫面。「當時我正在聽〈Bell Bottoms〉,腦海浮現一場飛車追逐戰,我並不曉得後來會真的拍成為影片,甚至是電影,總之就跟觀眾在《玩命再劫》看到的第一幕差不多。」
踏出實現的第一哩路
早在2003年,導演Wright就以音樂結合車的元素,為Mint Royale樂團拍攝一支MV 〈Blue Song〉,在MV中,可以看見《玩命再劫》的影子,無論是拍打車門、隨雨刷搖晃的鏡頭,都顯現出導演心中早有一張藍圖。
MV〈Blue Song〉與《玩命再劫》開頭的比較:
緊密編織音樂與劇情——當聲音成為主宰
「大多數聲音編輯者的依據,是電影的時間碼(time code)和畫面,
《玩命再劫》卻是音樂的小節和拍子。」——聲音設計Julian Slater。
《玩命再劫》入圍本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、最佳混音。獲得肯定的聲音設計師Julian Slater經驗豐富,作品有《瘋狂麥斯:憤怒道》、《野蠻遊戲》等片,與導演Edgar Wright也合作過無數次。
Slater解釋了《玩命再劫》混音的巧妙之處:「不論是什麼車輛警報,所有劇內音(diegetic sound)都與音樂即時融合,乃至於槍聲、汽車輪轉聲、狗吠,也都在某個時間點,與音樂交織成一首交響曲。」為了結合兩種元素,Slater常常要微調音效快慢來配合歌曲節拍。
每個音符都精準到位
開頭的搶劫飛車戲帶給Slater不少挑戰:「使用〈Bellbottoms〉這首歌最棘手的地方,在於一直變換不停、忽快忽慢的節奏。而配合歌曲的警笛聲,也要因當時情況適時調整快慢。」
聲音設計Slater還點出了一處,自然得讓人忽略的橋段:「在主角Baby跑步逃逸的那場戲中,他耳機中所播的音樂是Focus的〈Hocus Pocus〉,途中他跑進一家賣場,賣場內播的饒舌歌曲,其實是完全配合著〈Hocus Pocus〉節奏的。」
掌握劇情與情緒節奏——剪接師刀下的秘密
「這大概是我做剪接師以來,最困難的工作了。」——剪接師Paul Machliss。
不只是配樂,就連剪輯也受到奧斯卡青睞,《玩命再劫》入圍今年最佳影片剪輯之獎項,可見電影在技術處理方面非常高竿。而在導演Edgar Wright的要求下,剪接師Paul Machliss幾乎大部分的剪輯後製,都是直接在片場完成的。
即時式剪接,減少後製麻煩與成本
由於《玩命再劫》多種素材的配合度要求極高,特別是聲音和鏡頭畫面的契合,當場剪接便能立竿見影,也確保劇組拍攝到想要的素材。如果拍完一場戲,才發現畫面時間太短,而沒辦法即時與音軌配合,後製的過程就會更加辛苦。「但有這樣的挑戰是很棒的,因為你總能進步、讓自己越來越好。」
Machliss表示使用Media Composer影片編輯軟體已久,因為軟體能承受120分鐘的影片在單個時間軸上工作,再配合ProRes編解碼器,破壞性地壓縮影片,他可以更即時地在現場隨用、隨刪剛拍好的片段。
快與慢交錯間的藝術
「因為小時候學過鋼琴,讓我對音樂的速度、節奏掌握夠瞭解。」Machliss分享音樂學習對他的影響:「在古典音樂裡,你不會把所有東西密密麻麻地編排在一起,有時是輕快的節拍,有時是重拍,或是節奏時慢時快,影片剪接就像是這樣子。」
例如男主角Baby與女友服務生Debora在餐廳聊天,雖然對話充滿活力,但一提到Baby的母親,Machliss便花了二十秒的時間,把畫面固定在Baby的表情上,細膩地捕捉他的情感變化。「情感的流動要在對的時間點慢下來,我就把這段拿給導演看,他也很喜歡這顆停在Baby表情上的鏡頭。」
兼具敘事與刻畫角色的剪輯功力
網友Zach Ramelan拆解開頭飛車戲碼的時間軸,發現每顆鏡頭最長不超過兩秒鐘。另外一位剪接師Jonathan Amos表示,雖然前期有數位預演(previs)和動態腳本(animatics),最終還是得以實際呈現的效果為主。
開頭〈Bellbottoms〉片段,在急速甩尾、追逐之間,剪接師穿插了三名搶匪的吃驚表情,還有車手謹慎飆車的自信。除了單純推進敘事「搶完銀行被警車追」之外,還要建立「其他三位角色被主角車手技術嚇到」的印象。
《玩命再劫》完整開頭追車場面:
剪接師Machliss認為,通常後製組是很獨立的存在,在影片拍攝完畢後,就將自己關進小房間日以繼夜地工作。但《玩命再劫》的規劃很不同,每個部門像機械的零件一樣不停輪轉,無時無刻都在互相幫助,唯有彼此支持的精神,才能拼湊起每塊電影的碎片,呈現最好的作品。
綜觀各個方面而言,除了導演先前已有縝密的想法,各個技術部門的專業分工,特別是需要謹慎配合的剪輯與聲音,讓《玩命再劫》在近期的類型片中鶴立雞群,創造出一部充滿音樂靈魂的動作犯罪片。
「好的工作人員,和好的卡司陣容之間,最重要的就是彼此合作。」
——導演Edgar Wright。
推薦閱讀:
文章:王姵蓁 | 來源:Provideo Coalition, No Film School, AVID, AVID, Cnet, Waves, The Guardian, CinemaBlend, Deadline, Youtube, EW | 圖片:Vulture, Premiere, IMD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