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攝影 / 剪輯 / 音效

Behind the Scenes 02 推軌的經典打鬥《原罪犯》

DCFS編輯部

2017/04/20

在觀賞電影的時候,視角的選擇以及運鏡的方式很重要,觀眾常常處於一個旁觀的立場,也就是攝影機的立場,跟著主角在故事裡面移動。移動的方式有很多種,今天想要談談Tracking跟拍,然後談完之後,我們會簡單介紹一下跟拍會用到器具。

Tracking,跟拍的方式與鏡頭動作

Tracking一詞在電影產業裡非常直覺,也就是跟拍的意思,是指攝影機跟著角色或是主體(車輛),保持一定距離移動的運鏡方式。而跟拍的方式也有很多種。當一個鏡頭他只是在上頭空拍,而非跟著車子保持一定的距離移動,我們就不能說它是跟拍,反之,如果它是在空拍攝,我們要求攝影機跟著主體一直移動,這就算是一種跟拍,也就是說定義在於攝影機的移動是跟隨主體前進的方向而定。

一般來說Tracking鏡頭,通常都是較長時間的鏡頭,當然不是長到像40分鐘那樣的長(像是《路邊野餐》一戰成名的40分鐘canon5D3鏡頭),而是透過一定的時間以及刻意接續的方式,讓觀眾透過這個鏡頭,理解追蹤的主體(通常是主角),究竟身處於故事環節的那個氛圍,跟著主體的腳步,以及這個鏡頭經過的時間,更有身歷其境的寫實感。

經典的《Old Boy 原罪犯》跟拍打鬥

近年最有名的打鬥跟拍鏡頭,就屬於2003年的韓國電影《原罪犯》,其中主角有一場戲,在又長又窄的走廊,與十幾個人打鬥之後,戰勝全場。在這個長走廊當中,攝影機一直在主角的右方,與主角保持著一定的距離,跟著主角前進的速度,攝影機也往X軸慢慢前進,當主角越來越往角色的正前方靠近。這樣的跟拍我們可以根據軌道前進的方向稱為tracking right。

這個鏡頭特別的是一般來說要呈現走廊的打鬥,大都希望以正面呈現兩側狹窄,或是剪接來呈現激烈的情形,但是導演朴贊郁卻史無前例,運用軌道在走廊的一側拍出狹窄、連續又精彩的打鬥,也就是在觀眾的眼中感覺得到空間感是狹窄的,因為開頭用剪接交代了正面走廊的狹窄,但實際拍攝時,片場的空間充足到可以鋪設軌道供攝影師移動。在這個長鏡頭當中因為完全沒有剪接修飾的空間,也相當考驗主演以及臨演的表演技巧。

觀賞打鬥的精彩片段:


在走廊的右半部的角度,觀眾可以完整看到打鬥的過程、打鬥的速度還有時間感(花了多久時間打敗敵人)。韓國電影一直很擅長在有限的空間裡面,運用資源達到最佳的效果,這部電影在2013年被美國翻拍,卻無法複製像《原罪犯》一樣好的評價與票房。

《原罪犯》,要達到穩定的平移速度,在畫面的X軸上,偶爾隨著主角停下,前進或是後退,在場景的右半部架設長長的軌道,讓攝影機移動是最恰當的方式。原罪犯架設軌道在主角的正前方,移動方向是跟著主角前進方向平行往右移動。軌道一般以鐵軌為主,並使用推軌車(dolly)來移動攝影機及攝影師(也許跟焦師也會一起),藉由軌道的移動,推動觀眾感受場面的深度。

一般來說軌道會用節為單位來架設,分為直軌跟彎軌,因應現場不同的地形以木塞、木片、木塊來架設出平穩的軌道,也會因應移動的速度、重量選擇不同的軌道車(dolly)來承載攝影器材及攝影師。可以看看以下劇組的軌道工作照。

而隨著軌道前進的方向,可以分成track left、track right、track in 跟 track out。 track in 跟track out,就是指攝影機推進主體,或是遠離主題,可以用來表示該鏡頭想呈現的情緒或是事件的轉折。大抵來說軌道是幾乎每部片都會使用的器材,也是導演跟攝影師運鏡的好幫手,前提是場地有架設的空間,演員走位為單一方向,使用會比較便利且方便,用的好的話也許也可以拍出名留影史的經典鏡頭。

看看以下的劇組現場照,軌道的使用時機:

導演Wes Anderson 與軌道車 / 《Boyhood 年少時代》拍攝現場

 

導演大衛芬奇(右)於《Gone Girl 控制》的拍攝現場

《原罪犯》:2003年韓國電影,朴贊郁導演復仇三部曲的二部曲,改編自漫畫,講述一個大叔莫名被綁架15年,突然被釋放之後的復仇故事,題材畫面暴力,被影迷奉為經典cult film之一。拿下該年坎城評審團大獎。2013年美國推出翻拍版,但評價票房普通。

Cult Film:一種電影分類,通常是指帶有暴力、性、犯罪、黑色幽默等議題的非主流電影。被分類為此的經典作品還有《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》、《Pulp Fic-tion 黑色追緝令》等名作。

《路邊野餐》:2016電影,青年導演畢贛處女作,獲得國內外影展新導演獎項,講述主角陳昇找尋姪子衛衛的故事,電影中有一顆40分鐘的長鏡頭以5D3拍攝,廣受好評。

 

 

文章:梁均婕|圖片來源:pinterest  

 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