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DC / TALKS專欄

DC TALKS專欄:新創恐怖電影《林投記》攝影師趙冠衡

DCFS編輯部

2018/03/18

「因為我想要每天都往前走一點點,一點點。

所以自然現在回頭看的時候,會覺得之前做的東西,現在應該可以做得更好。」 

近年,成功受到觀眾喜愛的類型電影、電視戲劇紛紛崛起,重拾觀眾關注各種類型影視作品的信心與興趣。台灣有一群新生代影視導演、攝影指導、藝術指導……等影視從業人員,也拿起專業的態度,挑戰每一種類型的「新創」作品。

DC TALKS專欄這次特別邀請,擔任去年推出的恐怖類型新創電影,《林投記》的攝影指導趙冠衡,以新生代的攝影指導身份來分享,在這樣特殊題材的作品中,自己對於攝影的期望與執行。

《林投記》正式預告:

 

攝影是創作的過程,而不是揣摩想像:

平常並不特別觀賞恐怖電影的冠衡,在觀賞《林投記》初剪時,也被畫面嚇到。「自己都忘記是自己拍的。」拍攝恐怖片,讓自己成功進入氛圍當中,不是代表冠衡很滿意自己的作品。問及從業至今,有沒有最滿意的作品,他說:「還沒有。」

冠衡說,攝影當然會有自己的想法跟堅持,也常常面臨妥協,但妥協不是放棄,而是找出新的可能。比方說,冠衡認為,與導演的合作,就是找出彼此「想像的共識」,色調應該是藍綠色調、空氣感,抑或昏黃烈陽感……等。然後把自己的想像,試圖與導演的想像達到平衡,甚至嘗試去讓最後的結果,比兩人原想的更好。「導演都會提供參考資料,但我期待設定好共同目標,去創新,而不是去揣摩最後的樣子。」 

找到幫助自己,將想像落實到執行面的方法:

「從大學就開始養成分鏡的習慣,因為我自己知道文字不強;
所以我想用這個說話,來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其實沒有人特別教過我。」

創作者的創作方式都不同,也會隨著案子的調性而有所更改,但冠衡試圖做好完善的準備。冠衡說,因為自己的文字能力不好,所以他才想透過分鏡,來與導演溝通畫面。像是《林投記》全片分鏡圖,就是由冠衡與導演兩人一起,從一張白紙開始,花了兩週的時間,一格一格將畫面完成。對冠衡來說,這個方式可以更有效率工作。最後執行的成品,與分鏡的相似度也很高。

在討論到一場,劇中重要的情緒轉折戲時,畫面上特別讓角色慢動作,在分散的演員、草叢間走動,去面對她對於事件的情緒。冠衡說,特別使用慢動作拍攝是因為,他認為攝影機也是戲中的一個角色,可以讓觀眾看到的觀點角度。這場戲,他特別跟導演討論,運用「凝結感」呈現角色情緒,想要運用「攝影機」的角色,「慢慢地」觀看角色正在經歷的情緒與事件。

攝影的創作,來自於器材、色調的準備與應變:

攝影的創作過程

對於冠衡來說,現場工作,其實是「再次創作」的過程。因為現場總會遇見各種狀況,需要隨機應變完成工作。像是,把5個鏡位用1個鏡頭拍掉;或是因為空間、燈光的限制,靈活運用鏡頭,讓戲劇效果更明顯。

在《林投記》的後半段,出現特別以廣角,拍攝角色特寫畫面,其實並非原先設定,但最後的結果卻成效很好,達到戲劇中不安、恐懼的效果。

公共電視對於專案的規格要求是4K規格,《林投記》的拍攝器材採用Alexa Mini,搭配illumina電影鏡頭。冠衡習慣備好各種size、焦段的鏡頭,在現場做使用。而其實因為加了很多的濾片,光圈才非得開得比較大。因為對冠衡來說,色彩是《林投記》很重要的關鍵,在色彩以及景深的選擇上,他認為色彩比較重要,也會影響後期,所以只好讓景深淺一點,讓色彩跳出來。

前製時期,測試調光

在前製時期,團隊在測試器材以及調光時,除了特別注意「膚色」外,也特別測試「紅色」,因為紅色是戲中角色林投姐的重點顏色。而冠衡分享,在《林投記》中,最常使用的濾片為sepia(褐色鏡)以及enhancing(增艷鏡)。在測試調光的時候,發現 enhancing(增艷鏡)對於鏡頭的亮、暗部有細節的改變。交叉比對,使用濾片與否的畫面,發現加了濾片,的確可以讓後期調光更有調整的空間。

未來,現場拍攝與後期製作

冠衡另外分享,希望看到未來在拍攝現場,能將「調光」執行得更完善。比如說,國內劇組編製DIT技師(Digital Image Technician)為「檔案管理技師」。而冠衡希望未來,DIT技師除了負責保存、轉換、管理拍攝檔案,也能在現場執行「初步調光」的步驟。將剛拍攝的檔案,套上事先設定好的LUTs(電影色調)。如此可以重複確認,現場是否有需要進行攝影、美術、或是燈光的調整。雖然這個步驟費時,但可以確保後期調光的效果,達到理想的狀態。

獲獎之後,才是挑戰的開始

2016年,冠衡以《公視人生劇展衣櫃裡的貓》,榮獲「金鐘攝影獎」,並沒有因此事業更加順利,去年才開始陸續接到案源。「大概是金鐘魔咒吧,對我來說,我自己的解釋是,因為年輕就獲獎,其實大家還不夠認識你,可能也會腦補酬勞是否變高。所以更要去做到,更要讓別人看到你的態度,讓別人認識你拍出來的東西。」

而冠衡認為,「成長」應該是平常多多觀察生活中的影像、光影。常常在現場靈光乍現的作法,就是來自於日常的觀察。冠衡認為風格這件事情,應該是努力完成每一部作品。像是,這次的專案適合有「反差」的光源,但未來也想嘗試使用全自然光拍攝。冠衡說,燈光主要是幫助演員表達情緒,就算光源不足,只要鏡頭看得到表演,未來也想挑戰運用寫實光源拍攝。

冠衡說,獲獎當然是很高興的事情,但這不是最終目的。現階段的他,各種類型的拍攝,都想嘗試;對他來說,成就感來自於,當下執行出來的影像跟視覺,能讓自己滿意,也希望繼續追求更多自己滿意的作品。

TALKS:趙冠衡 採訪:梁均婕 |圖片:公視新創電影提供 

 

更多「恐怖」電影幕後製作:

Behind the Scenes 06《逃出絕命鎮》預算不高,更要善用器材

捕捉80年代經典電影的復古風格,一窺《怪奇物語》的懷舊科幻世界

1980年代電影《鬼店》持續發燒,幕後製作重點整理

《靈動:鬼影實錄》DV拍攝圍塑恐怖驚悚氛圍

 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