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電影拍攝可以是一種藝術形式。」
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、最佳導演、最佳服裝設計......等多項獎項的《大藝術家》,由法國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編導。故事背景設定為19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好萊塢,以默片明星的沒落為劇情主軸,講述無聲電影至有聲電影的興衰歷程。
全片仿黑白默片的形式拍攝,人物間沒有對話,僅透過演員生動的演技發展劇情,並運用燈光及服裝,營造故事氛圍與塑造角色形象,搭配適當配樂扣人心弦,完美呈現默片獨特的鏡頭魅力。
《大藝術家》劇情簡單卻深具娛樂性,視覺語言值得探討。文章將分享電影創作源起、默片的拍攝規格與特色,以及燈光及服裝在默片中的重要性,重拾被遺落的經典時代記憶。
向默片時代致敬,導演對默片的不捨與熱愛
「我真的很想拍一部默片作品。」
默片的興衰如同電影般戲劇化,在1920年代末以前,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,直到1930年代初期有聲電影的興起,默片時代才正式結束。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認為有聲電影的出現,使原本可能可以有更多進展的默片停滯,是件很可惜的事情。這也是他籌拍《大藝術家》的原因,想證明現代也能拍出優秀的默片作品。
「我真的很喜歡默片的表達方式。」Hazanavicius表示:「語言不是唯一的溝通方法,就如同一個嬰兒對你微笑時,那種感動是不可言喻的,我希望電影可以帶來那樣的感覺。」
編劇是最艱難的任務
由於默片沒有台詞,僅穿插字幕卡(Intertitles)交代重點對話,因此劇本的創作,必須得更精準描繪人物形象及情緒氛圍。為了更加瞭解默片的拍攝形式,導演做了很多研究,看了很多20年代的默片,花了四個月才完成。Hazanavicius表示這個過程,比執導電影還困難許多。
《大藝術家》受到許多默片作品的影響,其中又以卓别林的《城市之光》最為重要。「在寫劇本的時候,我看了不下20次的《城市之光》,每一次都讓我更加確定,拍攝這部黑白默片是非常值得且正確的決定。」Hazanavicius期盼可以透過電影,讓觀眾明白只有默片才能呈現的美好感動,是無法輕易被有聲電影給取代的。
《大藝術家》如何呈現默片的鏡頭魅力
「這是最純粹的說故事方式,你只需要創建視覺形象,不需要對話。」
雖然《大藝術家》的拍攝僅花了35天,但攝影指導Guillaume Schiffman表示在拍攝之前,他與導演Hazanavicius看了20多部電影,希望盡可能依照20、30年代的風格拍攝,在不過度引用經典的前提下,思考故事架構與拍攝手法。
底片攝影再轉為黑白色調
《大藝術家》並不完全遵照默片時代的風格拍攝,而是全新的創作。為避免直接用黑白底片拍攝造成的銳利感,Schiffman先以彩色膠卷進行拍攝,再轉換為黑白畫面,增添灰色調與顆粒感,使電影更具復古質感。
不僅如此,電影的畫面比例也改為1.37:1,並以每秒22格拍攝,再按正常24格的速率播放。所以在《大藝術家》中,每個人看起來都加快了一點,試圖還原當年默片的觀影體驗。(因為早期默片約為每秒16至23格,而非現今統一的24格。除非精準得將他們原本的放映速度播出來,否則人物的動作可能會變得不正常加快或奇怪。)
善用燈光營造故事氛圍
在黑白電影中,燈光代替了色彩,Schiffman有效利用光影來引導觀眾情緒。例如:一開始運用鮮明的黑白對比,呈現男主角喬治意氣風發的全盛時期。隨著聲勢逐漸沒落,進而改用低光處理,營造灰暗粗糙的視覺形象。
在劇情中,當喬治第一次在放映室聽到聲音時,導演希望呈現強烈背光和銳利陰影的視覺效果,但Schiffman表示這更像40年代的電影,而不是20年代的風格。Hazanavicius則說:「我不在乎,我只想要呈現這個角色進入陰影的強烈形象,這是故事中的轉折,我需要它被看見。」
視覺語言的重要性,服裝設計塑造人物性格
「我才是應該要拍這部電影的人!」——Mark Bridges《大藝術家》服裝設計
服裝設計Mark Bridges表示自己從孩童時期,就非常喜歡看默片,他笑說自己才是該拍這部電影的人。
在黑白默片中,除了演員精湛的演技外,服裝也時常為塑造人物性格的關鍵符號,其剪裁及紋理細節都需特別注意。Mark Bridges表示他會與藝術指導Laurence Bennett合作,依照場景搭配合適服裝,讓人物在畫面上能更加突出。
如同燈光一樣,導演希望當角色在有名氣時,採用對比鮮明的服裝。因此Bridges設計了一套黑白配色的修身西裝,打造喬治還是默片明星時的英挺形象。而隨著默片的式微,Bridges則透過稍微「大一點」的灰色調服裝,暗喻角色走下坡的狀態。
「《大藝術家》是一段關於愛的故事,不只是男女之愛,還有對於電影的熱愛。」
其實電影的製作一開始並不順利,導演表示沒有人願意冒風險,製作一部沉悶的黑白電影,直到遇上法國製片人Thomas Langmann,才有了現在的《大藝術家》。Langmann覺得生產電影就是一場賭博,「人們都說我瘋了。」他說:「我們將製作一部黑白電影,如果我們成功了,那將是極具原創性的。」
既然要製作一部好萊塢電影,Langmann認為就必須要到好萊塢拍攝,因此電影的所有場景都是在洛杉磯真實拍攝的。這樣做迫使他們放棄法國政府的補貼,使電影預算高達2000萬美元,但他們仍堅持完成心中的夢想。
導演將對電影的熱愛,寄託於《大藝術家》中,不僅止於默片,也可以稱為是一封獻給好萊塢的情書。「對我來說,這更像是一部美國電影,而不是法國電影。」Hazanavicius表示:「在我看來,好萊塢才是這部電影的大明星。」
文字:劉家寧| 來源:sbs, hollywoodreporter, studiodaily, frocktalk
圖片來源:nytimes, lasandunga, cronicasdec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