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美術 / 妝髮 / 特效

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重建皇后樂團搖滾盛會,再現主唱Freddie傳奇一生

DCFS編輯部

2019/01/14

甫摘下金球獎最佳戲劇電影的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,這部描繪皇后合唱團主唱Freddie Mercury傳奇一生的電影,於各國上映以來便屢屢開出票房佳績,掀起風靡全球的「皇后熱潮」。

從琢磨演員神態、再現經典歌曲、到還原盛大的演唱現場,本文將一窺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的幕後團隊,是如何精心考究各種細節,重現搖滾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。

律動教練剖析肢體特徵,傳神演出搖滾巨星魅力

「你不會想去模仿Freddie,你會渴望能夠了解他做的事,以及背後的意義。」

——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主演 Rami Malek

要傳神演出搖滾巨星Freddie Mercury的風采,主演Rami Malek不僅透過各色服飾、特殊化妝改變外型,更進一步尋求律動教練(Movement Coach)協助,讓自己在戲裡的每個眼神、步伐、手執麥克風的拍點,都帶有Freddie的鮮活靈魂。

律動教練Polly Bennett,仔細地剖析Freddie的經歷,和他動作裡的所有細微特徵。「Freddie學生時代是長跑選手,也是一名拳擊運動員。」Polly Bennett指出,「這讓我們了解Freddie會跑過舞台、朝空中揮拳的原因。有趣的是,Freddie只從事個人運動,而非足球、橄欖球等團體運動,這本身就造就了一種肢體態度。」

Polly Bennett亦提及,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部位感到不自在,行為也會隨之做出反應,Freddie突出的暴牙也是一樣。她說:「在舞台上,Freddie把麥克風拿的非常靠近嘴唇,他使用它的方式,同時彰顯出他的力量和自卑。」

延伸閱讀:電影明星精湛表演的背後——Dialect Coach(口條教練)

John Ottman包攬剪接配樂,細膩傳遞人物情感

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剪輯,進行我最期待的配樂工作。」

——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剪接師、配樂師John Ottman

雖然剪接和配樂之間往往密不可分,但像John Ottman這般,能夠精擅二者的電影工作者並不多見。包攬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剪接與配樂的John Ottman說:「我總是同時從音樂和影像兩種角度,來看待這部電影。」

「這部電影有著典型的敘事弧線,講述既孤獨又自我膨脹的藝術家,隨著故事進展變得謙卑,最終帶領樂團一同重返榮耀。」John Ottman說,「我們以一種腳踏實地的方式講述故事,除了演唱會片段,沒有任何超乎現實的元素。」

相較其他橋段,John Ottman賦予演唱場景更強烈的視覺風格。他表示:「我不想只是羅列這些片段,而是讓每一段都在推動敘事。」例如,片中的巡迴演出,以Freddie在台上喊出的各個城市名稱串接影像,快速表現時間的流逝;又或者在巡演之間,放入發生於休息站洗手間的插曲,首度向人們揭露Freddie的性向。

延伸閱讀:《進擊的鼓手》以剪輯敲打節奏,呈現爵士樂場上的野蠻搏鬥

儘管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的配樂,主要來自皇后合唱團豐厚的音樂創作,但John Ottman仍融入不少巧思,希望營造更多戲劇性和深度。

John Ottman舉例說道:「針對一些的感性場面,我選用了歌劇音樂,因為Freddie是個歌劇樂迷。比方說,當FreddieMary求婚、或打電話給Mary時,我讓背景音樂聽起來,像是Freddie正在聆聽歌劇。」

儘管有皇后合唱團成員Brian MayRoger Taylor的大力支持,提供諸多原始錄音素材,使配樂得以進行細緻的聲音處理;但出於技術考量必須抽換人聲的部分,則由瘋狂皇后(Queen Extravaganza)選秀比賽中,獲得優勝的歌手Marc Martel,代為演繹Freddie的嗓音。John Ottman說:「就連樂團成員都難以分辨Freddie和這傢伙的歌聲。」

延伸閱讀:《水底情深》配樂師Alexandre Desplat,編奏《犬之島》奇幻樂曲

從零打造萬人「Live Aid」演唱會,重返皇后搖滾盛世

1985年,於倫敦溫布利球場(Wembley Stadium)舉辦的拯救生命(Live Aid)演唱會,是皇后合唱團最具代表性的演出,也是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指向的劇情高潮。

由於歷經大規模翻修,溫布利球場早已不復昔日樣貌,因此藝術指導Aaron Haye將地點拉到倫敦郊外的博文登機場(RAF Bovingdon),依據照片資料和有關人員的記述,從零打造當年的演唱會場。

製作團隊建置約6,500平方公尺的佈景,包括舞臺本身、後台區域、容納演唱會觀眾的廣場,以及體育場的入口。後期再由視效公司Dneg加以擴張,添加標誌性的塔樓等景物,完整再現溫布利球場的風采。

拍攝現場更動員800位作80年代裝扮的臨時演員,填充舞台和音控台之間的區域,並從數十個角度拍攝這些演員的肢體動作,讓視效公司Dneg能以此為基礎,透過數位後製,複製出72,000名演唱會觀眾的外觀和動態。

「對我們來說真正有趣的,是Freddie的情感,和這場演唱對樂團的意義。」

——《波希米亞狂想曲》攝影指導Newton Thomas Sigel

拍攝團隊花費許多時間,研究拯救生命演唱會的實際轉播,復刻樂團成員的一舉一動,甚至配合英國多變的天氣,在一天內的不同時間進行拍攝,只為取得光影的連續性。

攝影指導Newton Thomas Sigel表示:「我們必須盡可能地,讓影像素材與拯救生命演唱會的鏡頭相符,即使這是部電影而不是紀錄片。」

Newton Thomas Sigel採用大片幅的Arri Alexa 65攝影機,搭配Hasselblad Prime DNAPrime 65-S鏡頭,捕捉這史詩般的一幕;比起電影前期的懷舊氛圍,以更銳利清晰的影像質感,呈現皇后合唱團攀至巔峰的聲勢。

Newton Thomas Sigel說:「我們希望從視覺上,讓你和團員們一起登上舞台,看見他們之間的互動、留意到Freddie開場時的失誤,並隨著演唱會的進行重拾信心。」

Newton Thomas Sigel指出:「跟著演唱會現場觀眾的合唱聲,你會進入這場歌頌皇后音樂的偉大慶典,並明白他們的存在是多麼鼓舞人心。這就是為什麼拯救生命演唱會,對他們的故事而言是如此關鍵。」

即便電影隨著演唱結束劃下句點,Freddie和皇后合唱團的故事,就如同他的高亢嗓音一般,仍在人們心中迴盪不已、久久不散。

文字:蔡念栩 來源:NME, Youtube (twfoxmovies), ProVideo Coalition, IBC365, Variety, IndieWire 圖片來源:WWNO, geektyrant, IMDb, roastbrief, IndieWire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