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前製 / 編劇 / 導演

乘載貧富階級的方舟——《末日列車》豐富奪目的場景設計

DCFS編輯部

2018/06/21

韓國鬼才導演奉俊昊的《末日列車》(Snowpiercer),講述全球進入冰河末日,僅存的人類搭上一班自給自足的列車。車上乘客被分為兩種人:車尾生存環境嚴苛的下層人民,和車頭生活奢華的上流階級。

隨著主角Curtis率領下層人民前往車頭抗爭,穿越一節節車廂,色彩和燈光逐漸從晦暗陰鬱,變得鮮明繽紛。原本骯髒不已的貧民窟環境,轉眼就身處富人們高級的娛樂場所。在反差極大的美術及場景設計下,觀眾就像穿越了兩個完全迥異的對立世界。

用場景說故事——末日列車與冰天雪地

「片中僅存的人性互相碰撞,就像我們現在的世界一樣。

無論身處什麼情況,是沒有絕對的和平的。」

——《末日列車》導演 奉俊昊。

由角色思維出發,模擬出近乎真實的列車設計

電影中,整部列車由一名叫Wilford的男子所創造與統治。起源是他自小愛玩火車玩具,並誓言長大後要造出一列火車,永遠生活在裡面。

根據這樣的故事背景,藝術指導Ondrej Nekvasil表示,他與導演奉俊昊討論出的列車主概念,就是所有車廂並非一人一時間打造完畢的。末日列車應該是角色Wilford經過數年研究,在人生不同階段,一點一滴完成的,「Wilford創造了這班車,每個車廂都該有不同感覺和設計。」Nekvasil解釋。

原先,導演奉俊昊希望列車能寬6公尺,但Ondrej Nekvasil認為,太過寬敞的車廂,會讓觀眾難以入戲。因此,兩人參考真正的火車尺寸,如往來巴黎和伊斯坦堡間的東方快車(Orient Express)。最後打造出的道具車廂,也僅比實際火車大一點點,只為了方便攝影機在車廂中自由移動。

綠幕VFX,真實呈現壯觀場面和細節

相較於大部份實景製作的列車內部,大雪紛飛的末日畫面、水族館車廂,則利用綠幕和VFXVisual Effects,視覺特效)製作。根據不同特效需求(冰雪、打鬥、內部裝潢等),《末日列車》與多家特效公司合作,其中由Scanline公司負責戶外雪景。

特效師Eric Durst表示,為了能更貼近真實,特效團隊還特地到阿爾卑斯山勘查,透過拍攝照片、全景等方法,真正了解雪山的地形與特性。

《末日列車》雪景VFX

至於在水族館與壽司攤的拍攝現場,是運用較細的建材支架,構築起水族館的輪廓、拱形曲線,還有豪華壽司攤背後的大窗戶,讓後製團隊能清楚分辨,大面積玻璃該擺放的位置。此外,攝影指導洪慶彪選擇在支架上方放置燈具,讓演員身上產生光影,模擬出水族館裡,水光照映的樣子。

《末日列車》水族館VFX

社會分層,階級隔閡——乘載貧富光譜的列車

「我們就是要讓每段車廂,呈現出不同色彩、質感和氛圍。」

——導演奉俊昊。

困窘灰暗的末端區域,以「香港」為發想

藝術指導Ondrej Nekvasil表示,貧民區的靈感,來自於香港的「劏房」,也就是居住空間十分狹隘有限的蝸居文化。並且自行假想了列車尾端的故事:原先車廂是作為工業用途,廢棄之後,人民被塞入這個狹窄的環境,駢肩雜遝,他們只能在貨架、鐵桶中,尋覓得以安身的空間。

Nekvasil說到,在末端車廂,所有事物都是老舊又污穢的,也因此,整體佈景彩度非常低。「其實,我們使用了原本有顏色的道具,只是不斷地洗舊、洗破,讓顏料剝落。」Nekvasil運用刻意讓物品變舊的手法,製作出更真實,也更符合場景的道具。

奢華明亮的前端區域,製造「驚奇」視覺感

居住在列車前區的人民,不但錦衣玉食,還能享受各式娛樂,如水族館、桑拿室、舞廳、游泳池等。幾乎每節車廂都有大片窗戶,讓富人們欣賞戶外壯闊的雪景。

Neksavil提到,對於上流社會區段的設計構想,是受到20世紀,南斯拉夫強人鐵托(Josip Broz Tito)的私人豪華列車所啟發,鐵托的列車配有超大晚宴廳、會議室、奢華大客艙等車廂。「這些夢幻得不切實際的場所,就是專門給乘客頂級享受的。」奉俊昊導演強調。

由於一般列車常見筆直的走道,因此,奉俊昊導演希望能加入「曲線」這項對比元素。例如,游泳池區的走道就是一條不規則、蜿蜒的路線,將不同池子隔開。導演認為,Wilford試圖為乘客創造驚奇感,因此,他們的設計也盡可能地緊抓這項概念。

奉俊昊的影像語言犀利,透過《末日列車》中,高反差且精緻的場景,展現他對社會現象的觀察,和洞悉人性的細膩心思。

「奉俊昊導演擅於融合幽默和諷刺、極端與絕望,並透過角色散發人性光輝。」

——《末日列車》特效師 Eric Durst

推薦閱讀:

黑色喜劇《波特萊爾的冒險》——精緻詭譎的華麗場景設計

縮小版的荒涼末世——《銀翼殺手2049》以微型模型打造科幻之城

穿梭於虛實之間,《一級玩家》透過VR真實拍攝虛擬宇宙「綠洲」

 

文字:王姵蓁 來源:Creators, NYTimes, Cinefex, Indiewire, TheMarySue 圖片:IMDb, deepfriedmovies, Collider, Creators, NYTimes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