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湯姆·霍伯所執導的電影《丹麥女孩》,改編自大衛·埃伯肖夫的同名小說,內容描述一位丹麥畫家接受變性手術的真人真事。該片更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與最佳美術設計提名的榮耀。
與霍伯共同合作《王者之聲》、《悲慘世界》,也是該片的藝術指導Eve Stewart表示,電影美術設計最大的任務就是掌握所有的視覺元素,並且讓他們合乎電影的視覺主題。為達到導演的要求,在電影籌備期間Stewart多次和導演湯姆·霍伯齊聚在房間裡一起討論該如何透過視覺,精準的呈現角色。正因爲美術團隊如此專注於細節的呈現,才讓觀眾在短短幾分鐘內,就能墜入埃納和格爾達的藝術世界中。
演員艾迪與真實人物莉莉·艾爾伯
實際走訪及田野調查,往往能讓你找到方向
藝術指導Eve Stewart表示,他在實際走訪了埃納和格爾達在哥本哈居住的街區後,不但找到了整部電影的靈魂色調,也決定了工作室的輪廓:寬敞的公寓中,從窗戶灑進大量的日光。
「一切都是從埃納和格爾達曾居住過的公寓開始,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映照著一股奇特的憂鬱之光,讓我找到了電影該有的顏色。」
這一幕大家應該並不陌生,這是埃納和格爾達的朋友艾梅柏,一位芭蕾舞者的工作地點。為了這個場景,Eve Stewart特地到了巴黎皇家歌劇院後台汲取靈感,看舞者們如何在後臺換上舞裙以及放置舞鞋的位置等等細節。
她發現歌劇院為了維持芭蕾短裙蓬鬆的視覺效果,會將芭蕾舞裙倒著吊掛。她當下感覺這個場面實在太不可思議了,立刻就決定要將這個元素放到電影中。
從真實畫作、老照片、同時期畫家的作品下手
從大量老照片中下手是絕大多數的美術設計一定會做的功課,埃納和格爾達在巴黎的住處,從演員身上披掛的織品到房間內的花瓶、居家擺設都是來自老照片的靈感。
電影拍攝前,Eve Stewart及導演拜訪歐洲收藏家研究埃納和格爾達的作品,為了讓戲中莉莉的畫作能夠神似艾迪的長相,團隊花了非常多時間從格爾達的畫作中搜集線索做揣摩。並與英國壁畫藝術家Susannah Brough合作。藝術部門總共產出了將近70幅的仿造作品。而電影開頭房間內的肖像畫作則是畫家格爾達真正的作品。
戲中的畫作來自格爾達1927的作品
另外美術團隊也參考了與埃納同時期的丹麥畫家Vilhelm Hammershøi,其作品多以建築為題材,色彩帶著寂寞,卻又飽含生命力。也是公寓主要的靈感來源。Eve Stewart認為Hammershøi的作品風格相當能詮釋當時埃納夫婦在哥本哈根的人生狀態。
空間的氣息感是「人為」的 你得為場景注入生氣和靈魂
「你只能真的在這裡工作,一直工作到有那個對的感覺出現,而這是假裝不來的。」藝術指導Eve Stewart表示。為了讓工作室富有工作氣息,美術團隊真的就在這裡作畫以及設計。讓房間地上隨處可見素描草稿,以及潑灑的顏料印。
電影中出現的人物素描圖,本來是經由藝術部門繪製,後來因為導演需要用到大量的素描圖,整個美術團隊都成了不斷產出素描圖的工廠。Stewart甚至笑說就像回到多年前在藝術學院唸書的日子。
將角色情緒融入服裝及場景色調中 畫面就足以說故事
「 從一開始,莉莉就在一個不屬於她的身體裡,她所在的身體像監獄一樣。」服裝設計Paco Delgado表示。最初埃納穿著典型的男士西裝:上衣領子高而硬挺,海軍藍色並有排釦的西裝,是相當束縛、窒息不舒適的打扮。隨著埃納的身份進入女性,服飾轉為細緻質感的碎花洋裝。
整部電影的色調也隨著演員的狀態做了轉變,從哥本哈根的藍灰色調(也就是Hammershøi畫作中的色彩)一直到莉莉出現後,畫面轉為較濃烈的色調(如同格爾達作品中強烈的顏色)。
藝術指導Eve Stewart訪談
文章:曾慶怡 | 來源:nytimes、theglobeandmail、architecturaldigest
圖片來源:Focus Features、thean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