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才導演David Lynch的生涯代表作《穆荷蘭大道》,曾於BBC舉辦的「21世紀百大最佳電影」票選中,居位榜首。片中揉合複雜風格與多元元素,包含:希區考克式的神祕女郎、常在Cult片出現的獵奇怪物,猶如現代版的《日落大道》,呈現好萊塢的扭曲樣貌。
David Lynch強化其創作風格,透過美術、攝影、聲音設計等層層環節,打造懷舊且革新的影像語言。觀眾彷彿親自造訪女主角的腦海中,一同跌入《穆荷蘭大道》裡,那場深陷其中,便無法脫逃的夢魘。
(以下涉及少量劇透,請慎入)
那條曲折崎嶇的《穆荷蘭大道》 ——坎坷的製作歷程
「這個故事就像沒有頭的身體一樣,是件非常美麗的事。」
——《穆荷蘭大道》導演David Lynch
電影《穆荷蘭大道》前身,即是導演David Lynch在1998年向ABC電視台的影集提案,期望再造他於該台創作的著名影集《雙峰》,單集超過3000萬人次觀看的收視高峰。
殊不知卻事與願違,該影集一度成為David Lynch最大的「惡夢」。自拍攝期間,ABC電視台便屢次對影集不滿,包含演員的選擇、劇中過多的吸菸鏡頭等。最終,當耗費700萬美金的試播集完成後,電視台即因成品「看起來實在太怪異」,整個計畫因此腰斬。
直到一年後,法國片商Studio Canal才向David Lynch提出,願意將不到兩小時的影集試播集,製作成劇情長片。
即使,必須重新調整故事、召集劇組,David Lynch卻對電影野心勃勃:「我渴望講這個沒有盡頭的故事…影集的結局是開放的,所有線索都有無限的可能。」因此,他重新拼湊影集原有敘事線,並新增最終的「夢醒」情節。坎坷的製作過程,造成曲折的非線性敘事風格,不敗經典也由此誕生。
編織華麗的好萊塢美夢——精緻雕琢的美術設計
「永遠不要想完全搞清楚,David Lynch到底要做什麼。」
——《穆荷蘭大道》藝術指導Jack Fisk
《穆荷蘭大道》全片皆發生在全球電影工業的核心——紙醉金迷的洛杉磯。藝術指導Jack Fisk在搭建場景時,強烈凸顯精緻雕琢的好萊塢世界。
例如:女主角Betty借宿的富有阿姨Ruth家,Jack Fisk參考好萊塢老電影中的復古豪宅設計,佈滿木質地板、高級地毯,呈設書籍、肖像畫,甚至訂製刻有紅鶴的壁爐。Jack Fisk說:「我們搜集所有事物,事物會吸引一個剛來到好萊塢的年輕女演員(女主角Betty)。」
劇組也走遍洛杉磯,尋找可拍攝的實景。如女主角的公寓,他們在市郊找到一處宛如「迪士尼卡通」風格的木屋,有別緻的木梁構造,卻早已年久失修荒廢。Jack Fisk將木屋漆上更暗沉的灰紫色,為呈現出女主角絕望的心理狀態。他說:「導演常要求在很多場景塗滿色彩,更強烈飽滿,超越它原本應有的樣貌。」也因此,造就片中濃烈炫目的視覺風格。
亮麗生活底下的陰影——風格化攝影的挑戰
「洛杉磯總是充滿陽光,但陽光的背後,還有很多陰暗的事仍在進行。」
——《穆荷蘭大道》攝影指導Peter Deming
攝影指導Peter Deming與David Lynch多次合作,前者於受訪時說,兩人在前製期,多會專注研究影像的色調、氛圍,以及所要表達的情緒。《穆荷蘭大道》經兩人討論過後,決定以35mm底片攝影,選擇Panavision Panaflex Platinum攝影機,搭配Panavision Primo Lenses鏡頭使用。
David Lynch的作品中,善與惡的對照是永恆的命題。Peter Deming曾在訪問中提及,片中前半部較美好的情節,較常使用洛杉磯豐富的自然光拍攝;後半則運用室內燈具修飾光線,呈現更風格化的光和陰影。但在某些場景,如著名的溫奇餐館片段,他也會運用強烈的自然光,呈現兇惡的場面造成反差。
出乎意料的攝影機運動手法
《穆荷蘭大道》中主角前往劇院前的片段:(11分55秒處)
電影中,出現許多獨特的攝影機運動。劇情中後段,當角色Betty與Rita欲前往劇院在路邊攔車時,鏡頭逐漸接近她們,最終完全失焦。這不尋常的鏡頭出自David Lynch的主意,他要求攝影機置於台車(Dolly)上,但不要架置軌道,直接在人行道上移動,製造粗糙、劣質的影像效果。
Peter Deming在執行完這顆鏡頭後相當懊悔,認為是個錯誤的選擇,但他說:「有時你得放手,跟著David的想法走。」最終,他認為成品效果相當好,而這顆異常的鏡頭,也開啟後半部更加詭譎、超現實的劇情。
另外,在溫奇餐館片段中,劇組原定想以手持攝影方式拍攝,呈現整場戲的緊崩氣氛,但David Lynch認為,這方式與電影其他部分差異過大,顯得突兀。最終Peter Deming改以六呎的Jib Arms機臂,較為隨興的控制攝影機,營造低成本驚悚片氛圍,呈現角色Dan不安的內心狀態。
傷感而驚悚的聲音呈現——絕妙的配樂與音效設計
《穆荷蘭大道》主旋律〈Mulholland Drive〉:
「David Lynch的作品為何特別,正是因為它有著接連不斷的音樂。」
——《穆荷蘭大道》配樂師Angelo Badalamenti
David Lynch習慣在電影前製期,即會開始發想配樂概念。《穆荷蘭大道》配樂師Angelo Badalamenti,早已與David Lynch合作過《藍絲絨》、《雙峰》等作品。他們慣習的工作模式,David Lynch會口述配樂的想法,Angelo Badalamenti則坐在鋼琴或電子琴前,轉化David Lynch的話語成為音符。
「David說配樂應該要哀傷、美麗、有點不祥,甚至帶有一點神秘的俄國風情。 」Angelo Badalamenti轉述當時David的描述,在甚至最初的影集計畫萌生前,即完成同名主旋律〈Mulholland Drive〉。
《穆荷蘭大道》中運用低頻音效之處:
為製造懸疑驚悚的音效,David Lynch請Angelo Badalamenti編寫、錄製長達十分鐘的樂章,裡頭只有大提琴、低音大提琴、低音管等樂器演奏。Angelo Badalamenti在樂章中,多使用全音符(Whole Note)編寫極長的樂句,因而製造出音調低沉、綿延不斷的聲音效果。
而在完成錄音後,令Angelo Badalamenti訝異的是,David Lynch再請整合混音師將樂曲放慢至原速率的四分之一倍,讓所有聲音聽起來更加模糊、詭異,片中的角色Adam與牛仔會面的場景,即有運用該音效。整合混音師John Neff因此說,「David創造聲音的能力,就像他執導影像一樣傑出。 」
《穆荷蘭大道》雖製作期波折不斷,但透過故事敘事、影像呈現、配樂與音效相輔相成,製造一個影迷數年來,爭論不休的謎樣作品。該片不僅奠定David Lynch的影史地位,更為千禧年後的電影創作,增添一種新的表現可能。
「解謎和感受電影,本身就是一段很美好的旅程。」
——《穆荷蘭大道》導演David Lynch
推薦相關閱讀:
文字:黃鈞浩 | 來源:《穆荷蘭大道》藍光特別收錄, theguardian, lynchnet, criterion, cinephiliabeyond, thenewcinemamagazine, crafttruck, vanderbilt|圖片來源:tokkoro, ew, moviepilot, nytim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