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9年的電影《鬥陣俱樂部》,為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《控制》《破案神探》導演David Fincher(大衛芬奇)早期代表作,其獨特敘事手法,與強烈視覺風格,皆令人印象深刻,使電影至今仍是許多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之作。
導演David Fincher以黑暗、變態心理的作品聞名,電影極具個人風格,他善於透過鏡頭語言傳遞訊息,帶領觀眾融入角色,深刻體驗故事情節,從小細節中都能發現導演的用心。如《鬥陣俱樂部》中的開場特效,即是從人類心理的「恐懼」神經帶入劇情。
文章將探討《鬥陣俱樂部》的視覺風格設計,分享精心打造的開場特效、淺景深廣角鏡頭運用、「頂光」的燈光設計,以及現實與幻想的色調差異,進入導演David Fincher的「變態」心理世界,體驗獨樹一幟的鏡頭魅力。
諷刺消費主義,小說對導演的啟發
「只有在失去一切之後,才能得到去做任何事情的自由。」——《鬥陣俱樂部》
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Chuck Palahniuk的同名小說,導演David Fincher在閱讀完小說後,笑到不能自己,他說:「誰他媽的不想看到信用卡公司被炸毀?」
拍攝廣告起家的Fincher認為,《鬥陣俱樂部》準確描述了他對廣告的看法,如劇中主角從小到大,不停被告知「如果你接受教育,找到一份好工作,擁有好的家具、汽車和衣服,就會獲得幸福」的觀念,事實上非常諷刺。
「看完小說後,我只是對自己說:『如果有人要將它製作成電影,我一定要參與其中!至少我可以把它拍成我心中最好的模樣。』」
挑戰大腦中的恐懼神經——電影片頭的視覺特效
「我們從主角大腦內的『恐懼中樞』出發。」——特效總監 Kevin Tod Haug
片中長達90秒的開場特效,其實是仿「人腦神經」設計而成,希望觀眾能進入主角扭曲的心靈之中,Fincher說:「這部電影是關於『思想』,一切都奠基於主角腦內的幻想,需要完全以他的視角來說故事。因此,我希望電影也能從『思想』出發,從第一次體驗到的恐懼情緒開始。」
影像從大腦內被稱為「恐懼中樞」的杏仁核(Amygdala)開始,遵循恐懼衝動思考的過程,沿著各種腦內微觀至皮膚毛囊,再將鏡頭帶到被槍指向嘴中的畫面。特效總監Kevin Tod Haug表示,在設計影像方面並不簡單,製作團隊還請醫學插畫師Kathryn Jones,幫忙繪製「大腦地圖」,增加他們對腦內構造的瞭解。
「雖然Fincher想讓大腦通道,看起來像用電子顯微器拍攝而成,但這種外觀,必須要與夜間潛水的感覺結合,才能呈現潮濕、可怕的淺景深之感。」Haug補充:「當我們第一次向飾演主角的Edward Norton,展示粗糙的測試影像時,他說:『我的臉才沒有那麼髒!』我只回他:『你知道,這些都是基於你皮膚的實際照片。』」
與御用攝影師Jeff Cronenweth的合作
「我想不出有比《鬥陣俱樂部》更好的電影,作為我第一部電影作品。」
——攝影指導 Jeff Cronenweth
片中獨特的影像風格,為導演David Fincher,與《龍紋身的女孩》《控制》攝影指導Jeff Cronenweth共同打造,而《鬥陣俱樂部》則是開啟兩人長期合作之路的契機,更是Cronenweth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作品。
為什麼選用Super 35格式拍攝
和《火線追緝令》《致命遊戲》一樣,《鬥陣俱樂部》也使用Super 35格式,並以2.35:1的比例拍攝,使畫面構圖更具靈活性。Cronenweth和Fincher還特地參考上述提到的作品,吸取部分視覺元素,融入《鬥陣俱樂部》之中。
「Fincher喜歡用Super 35,因為它使我們能用更少設備與更小光源拍攝,即使拍攝夜間外景,也可以利用實際現有的照明設備,獲得想要的效果。」Cronenweth說:「像片中有所多場景,即是以城市街燈作為光源。」同時也能讓電影看起來更為寫實。
淺景深廣角鏡頭
攝影指導Jeff Cronenweth表示,在《鬥陣俱樂部》中,他使用了很多廣角鏡頭,並將光圈開到T2.3,呈現淺景深的效果,突顯角色情緒及劇情重點。他說:「無論是拍攝室內場景或外景,我都希望影像能保持淺景深,以便讓觀眾專注於我們希望他們看到的東西。」
呈現曝光不足的「骯髒」外觀
受到電影《美國風情畫》的影響,Cronenweth希望《鬥陣俱樂部》也能呈現風格化的外觀。因此,無論是服裝、化妝還是場景設計,電影皆以低飽和度色彩為主,並在拍攝外景鏡頭時,故意拉長對比度,塑造稍微曝光不足,又帶點顆粒感的視覺畫面。
Cronenweth說:「你半夜去7-Eleven,門口會有綠色的螢光燈,就像綠光對玻璃包裝紙的效果一樣,我們希望能透過現場光線,呈現人物的光澤感。」
昏暗影像風格呈現——「頂光」的設計
「你正通過一名瘋子的眼睛看這部電影。」——攝影指導 Jeff Cronenweth
《鬥陣俱樂部》主要在晚上拍攝,但即使是白天的場景,Fincher也故意選在陰影處拍攝。受到《教父》攝影師Gordon Willis的影響,Fincher希望觀眾別直接看見演員的臉,而是利用陰影,迫使觀眾注意角色神情,增添故事戲劇性。
為了使燈光看起來更為自然,Cronenweth利用現場光源,採用「頂光」的方式拍攝。他說:「片中有許多場景,是透過現場天花板上的螢光燈照明,保持電影的現實感。另外,頂光也有助於描繪角色的傷口妝容,能呈現傷口樣貌又不會太過明顯。」
現實與幻想的色調差異
主角在沒有泰勒的場景中,色調的選用皆是褪色且蒼白的,看起來較為「現實」,如乏味無聊的辦公室場景。但在有泰勒的場景中,視覺對比則較為強烈且色彩鮮明,隱喻生活增添了些許刺激,也象徵著主角從黯淡憂鬱轉為瘋狂的心境。
Cronenweth說:「在所有正常的情況下,電影的外觀是相當平淡且現實的。然而,在與泰勒在一起的場景中,Fincher希望可以呈現不同感覺,使畫面看起來更加超現實,透過視覺變化隱喻劇情走向。」
「我覺得人類是變態的,我就保持著那樣的狀態,那是撐起我整個職涯的基礎!」
——導演 David Fincher
「我的朋友曾經說過每個街區都有一個變態,每個地區總有一個人是有問題的,而我正在尋找那個變態的故事。」Fincher認為《鬥陣俱樂部》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想法,經典呈現都市人病態的心理世界。或許就是這份瘋狂,才使電影受到許多觀眾喜愛,讓生活在乏味社會的人們得到解脫。
但即使是導演,可能也對這部電影的粉絲感到一絲不安。Fincher說:「我女兒有一名叫做Max的朋友,她告訴我,《鬥陣俱樂部》是Max最喜歡的電影,我告訴她,永遠不要再跟Max說話。」
《鬥陣俱樂部》的聲音設計也十分有趣,若想更加瞭解電影幕後製作,或是導演David Fincher的鏡頭魅力,以下為推薦閱讀清單:
文章:劉家寧 | 來源:artofthetitle, diyphotography, theasc, cinetropolis, variety | 圖片來源:theverge, youtube, pinterest, intjournal, wordpress, filmgrab, pinsdad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