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攝影 / 剪輯 / 音效

007系列電影的經典槍管片段與配樂,還有那句必說台詞

DCFS編輯部

2019/08/18

經典的諜報動作電影007系列,改編自小說家 Ian Fleming 以自己在二戰時期,參與間諜任務的真實經歷所編寫的作品。從1962年起,007系列已超過50年歲月,至今推出了24部電影,僅次於超過60年、30部電影的日本怪獸之王哥吉拉,也是既長壽又多產的電影系列(film franchise)。

綜觀所有007電影,不論風格、演員或劇情差異,有幾個一路傳承下來的電影元素,包含槍管片段、龐德主題配樂,以及一句歷任007探員一定會說的台詞,成為了系列經典指標。本文將分享這三大元素的幕後製作背景,帶領讀者一同感受007電影的真正魅力。 

你絕對看過的畫面,由槍管設計而成的經典片段

「那完全是 Maurice 的點子,那就是他的發明。

我在剪輯室的時候他還拿了照片給我看。」

——《第七號情報員》剪輯師 Peter Hunt

每部007電影都一定會出現這樣的片段——由移動的白色原點變化而成,一個模擬敵人視角的槍管遮罩,接著一位西裝筆挺的男人信步走出、轉身並開槍,最後一片血紅自上染下 。這段畫面被稱作「槍管片段」(gun barrel sequence),最早出現在007系列首部電影《第七號情報員》的開場,由片頭設計師 Maurice Binder 所設計。

為了呈現真實槍管的內部構造,Binder 自製針孔相機(pinhole camera)實際伸入槍管中對焦,創造出獨特的螺旋膛線(rifling)視角。「我認為槍擊在銀幕上的效果很好,所以想出『從槍管中看到 James Bond(詹姆士龐德)走出來對著你開槍』這個點子。」Binder 表示,整個發想的過程其實非常迅速,只花二十分鐘左右就完成了故事板(story board)。

最初的概念,007探員是以類似剪影的方式出現,因此早期槍管片段中的人,並不是首任龐德 Sean Connery(史恩康納萊)而是替身 Ben Simmons,直到第三部系列電影《霹靂彈》,為因應變形寬銀幕的畫面比例,才重新拍攝 Connery 的版本,往後的電影作品也開始由,飾演龐德的演員親自演出槍管片段。

歷任演員詮釋的風格各不相同,其中也有較為特別的片段,像是只演出一集007電影的 George Lazenby ,是唯一單膝跪地開槍的龐德; Pierce Brosnan (皮爾斯布洛斯南)站的最直挺,而且在《誰與爭鋒》中還出現射向觀眾的子彈動畫;Daniel Craig(丹尼爾克雷格)的版本則呈現了加入劇情、改置於片尾,以及致敬原版等多元變化。

槍管片段集錦:

「可以翻新或者重新創造,但我絕不違背 Maurice Binder 傳承下來的精神。」

——片頭設計師 Daniel Kleinman 

從 Maurice Binder 去世後的第五任龐德 Pierce Brosnan 開始,槍管畫面改由片頭設計師 Daniel Kleinman 接手,也由傳統的相片遮罩轉為電腦動畫,表現更精緻的光影變化,但依舊維持槍管片段的經典特色。

第六任龐德 Daniel Craig 則認為拍攝槍管片段,是除了屋頂上跳耀、槍火交加以外,最有壓力的一件事,他說:「我們拍了第一次卻完全不行,所以又拍了一次,我只想著:『一定要搞定這個,要有充滿幹勁,要做到最好。』」

 延伸閱讀電影片頭設計——《怪奇物語》《怪獸電力公司》《007:空降危機》掌握視覺先機 

你一定聽過的旋律,耳熟能詳的龐德主題曲

「當 James Bond 做了一些很 『Bond』 的事時,

這絕對是你會聽到的音樂片段之一。」

——007量子危機》 配樂師 David Arnold

影響007系列電影深遠的經典配樂「詹姆士龐德主題曲」(James Bond Theme),最早出現在首部電影《第七號情報員》的「槍管片段」之後,響亮的管弦樂音搭配電吉他獨奏,儘管只有短短不到兩分鐘,卻充滿戲劇張力又扣人心弦。

製作人 Albert Broccoli 最初找上作曲家 Morty Norman 為電影配樂,甚至邀請他一同到取景地之一的牙買加度假,希望能協助啟發靈感。「其實我根本不確定這部電影會成功還失敗,但至少我有個風光明媚的沙灘假期。」Norman 笑稱,他甚至沒有讀過原著小說,一切彷彿一場美好的意外。

源自音樂劇歌曲的抓人旋律

 

「當時我想:『如果把這首歌的這些音拆開來,會發生什麼事?』

結果這麼做之後,馬上發現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。」

—— 龐德主題曲作曲家 Morty Norman

Morty Norman 表示,龐德主題曲的骨幹,其實是來自他為一部音樂劇譜寫的歌曲〈Good Sign, Bad Sign〉。後來音樂劇計畫取消,007電影隨後找上門,他想起了這首自己很喜歡的作品,嘗試把前面幾個樂句切成斷音,就這麼完成了主題曲的基本旋律。

後來電影音樂製作人 Noel Rogers 又找了另一位作曲家 John Barry,將 Norman 的概念曲調用管弦樂重新整合,總共用了五支薩克斯風、九把銅管樂器,以及吉他樂手 Vic Flick 的電吉他獨奏,才真正完成了這段經典配樂。

隨著首部電影的成功,Barry 也接續為11部龐德電影配樂,可以說是007系列的御用配樂師,他詮釋的龐德主題曲也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以各種改編版本存在於系列電影中。「你絕不能害怕使用這段配樂。沒有它,就只是一部動作片,而不是龐德電影。」視 Barry 為偶像,也為5部007電影譜過曲的「龐德迷」配樂師 David Arnold 說。 

龐德風格的重要精髓

(約1:29開始)

作曲家 Dan Golding 分析龐德式音樂最重要的,其實是龐德主題曲的伴奏中,那「三個音」的變化。不管主旋律怎麼變化,只要伴奏中有三個半音的升降重複,就能創作出具有「龐德感」的音樂。這樣的元素也影響了許多龐德主題曲以外的配樂及電影主題曲,形塑了007電影獨特的音樂風格

 延伸閱讀你一定聽過的音效——《全面啟動》、《魔戒》幕後的聲音秘辛

觀眾們都等著他自我介紹:Bond, James Bond.

「龐德,詹姆士龐德。」

——《第七號情報員》主演 Sean Connery

首任龐德 Sean Connery 在《第七號情報員》中,率先講出了這句,先道姓再說名的經典介紹詞:「 龐德,詹姆士龐德。(Bond, James Bond)」這句簡短扼要的台詞,也成為後來的系列電影中,不成文的固定編排,歷任龐德一定如此介紹自己的名字。

編劇 Berkely Mather 以 Ian Fleming 的原著小說為主要依據,與其他編劇共同創作了《第七號情報員》的劇本,當中就包含了這句介紹詞。儘管沒有確切的原因解釋,為何後來的編劇也都獨鍾這句台詞,但也許是因為 James Bond 這個名字音節單一、簡短好記,才讓這段自我介紹不斷被沿用。

至於這個名字的來由,原著小說作者 Ian Fleming 當初其實是希望,這個主角是個乏味,卻又處變不驚的中立存在,作為賞鳥愛好者的他,最後決定以一本鳥類指南的作者 James Bond,為這位 007 探員命名:「我不想要 Peregrine Carruthers 這類浪漫又多音節的名字。簡潔、不浪漫卻又充滿雄性魅力才是我要的,所以第二個 James Bond 就這麼誕生了。」

歷任龐德自我介紹:

一個叫 Bond Movies 的網站,統計了歷任龐德自我介紹的次數與頻率,結果首任龐德 Sean Connery 在7部電影中只說了3次,頻率最低;同樣演出7部電影的第二任龐德 Roger Moore 說了10次,成為「最愛自我介紹」的龐德;現任龐德 Daniel Craig 在目前的4部電影中,則說過2次。

預定2020年4月上映的第25部 007系列電影《007:生死交戰》(No Time To Die),會由 Craig 繼續飾演龐德,但其特務代號,將可能由 Lashana Lynch 飾演的角色繼承,出任顛覆以往的首位女性 007。屆時除了經典配樂的變化、槍管片段該由誰出演,以及龐德是否會再度說出這句自我介紹,相信絕對備受「龐德迷」期待。

 延伸閱讀《剪刀手愛德華》如果我有刀就不能擁抱妳——Tim Burton最私人的電影

 

文字:黃威|來源:thevideomode, fandom, quora, theofficialjamesbond, ultraswank, jamebondmeme, thesongfact, youtube|圖片:imdb, ultraswank, watchthetitles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