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史上面,《維多利亞》不是第一部挑戰全片一鏡到底的電影,與《維多利亞》同時期的電影,就屬當年奧斯卡得主《鳥人》。然而《鳥人》的一鏡到底,是屬於經心設計的剪接手法,《維多利亞》則是真的全手持拍攝一鏡完成。一鏡到底究竟是噱頭,還是真的幫助觀眾更理解故事的攝影手法,當然還是看觀眾願不願意對成品買單,至少維多利亞成功的創下影史最長鏡頭的紀錄,也獲得許多觀眾及獎項的肯定。
一鏡到底,到底難在哪裡?
我們先觀賞一下馬丁史考西斯導演的《The Wolf of Wall Street 華爾街之狼》的精彩片段。鏡頭跟著李奧納多經過會議室時,跨進會議室內,再隨著其中一位角色開始動作走出,外面幾十位臨演開始動作,同時在一個場景裡面,有人在前景表演延續鏡頭前的張力,有人在背景忙碌,主角李奧納多則抓住攝影機時機適當地走出來,對著攝影機表演。這樣的大場面通常為好萊塢導演所擅長,光是這樣50秒鐘的鏡頭,拍攝的執行度就考驗劇組各個細節的處理能力,也考驗導演的調度功力。
不過不同故事,隨著不同導演的敘事手法,也可以採用不同方式的一鏡到底。《維多利亞》採用跟拍的觀點,跟著主角們從夜晚的4點半冒險至凌晨七點,透過寫實自然的手持攝影呈現,讓觀眾彷彿第五位主角,從頭到尾跟著角色們參與其中。全片只拍攝過三次,導演採用最後一次的版本,每次拍攝為2個半小時。本片更獲得三大影展之一的柏林影展最佳藝術攝影技術獎,也囊括了許多德國的電影大獎,不過當初因為對白含量的英文資訊太多,不符合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資格而沒有在奧斯卡出現。
一鏡到底不用剪接,所以比較簡單嗎?
非常簡單的介紹《維多利亞》是西班牙籍的女主角維多利亞在柏林打工,在一個夜晚遇見男主角三人的故事。他們在這個晚上相遇,在街上冒險,迎接各自的早晨來到。注意,本片的故事時間,跟正片一樣都是兩個半小時的設定。不需要剪接看似省了一道工程,但其實就是你不能有「偷」的空間。
有時候剪接是幫助你可以把故事利用剪接有個時間推動的過程,觀眾可以合理相信經過多久時間的相處,對主角們的情感而認同,通常一部電影可以像是傳記電影從童年到逝世的幾十年,或是像《愛國者行動》從事件發生的前一晚到破案的晚上。然而這部片的時間卻是2個半小時,希望你可以跟著主角們同步經歷他們的2個半小時,說完一個故事的起承轉合。
電影的「故事時間」你有注意過嗎?
簡單說明「故事時間」就是每段故事從開始到結束,所經歷的時間過程,端看故事的目的及長度需求而定,長可以長到跨越年代與光年(像是《Interstalla 星際效應》)美術就要講究,經歷多少年的變化,人物造型及場景應該如何呈現?那短到像《維多利亞》只有兩個半小時的故事時間,沒有辦法透過剪接來交代時間過程以及主角們的情感糾葛,像是沒有辦法舉例經過一星期的相處,他們的感情變的融洽等等。這時候短短兩個半小時說完一個故事及事件,考驗的就是導演說故事的功力了,所以並不是時間越長或越短就好,還是要看故事的主題而定。
140分鐘全手持拍攝的關鍵:攝影機的選擇
攝影師 Sturla Brandth Grøvlen獲選了柏林影展的最佳藝術貢獻攝影獎,肯定了攝影師Sturla的藝術以及技術的成就。全片140分鐘,這樣連續賣力的拍攝時間,攝影師分享了他怎麼選擇攝影器材的心得,Sturla表示重量是他考量的唯一要素,於是他選擇Canon C300來進行拍攝,第一是因為他使用過該攝影機拍過紀錄片,第二是重量以及感光度的考量,因為運鏡的關係,無法有燈光師一起配合,全片以ISO2000拍攝,第三是電池力。攝影師甚至自製手持握把,最後在全片拿著5.5公斤的攝影機,完成一鏡到底的攝影。當然,這樣的連續拍攝是連換鏡頭的時間也沒有,所以全片也是用同一顆鏡頭拍攝完成的。
攝影師拍攝《維多利亞》時自創「方法攝影」
攝影師說這就像是「方法攝影」(對比於在前篇文章提到的方法演技),這是他自己發明的攝影方式,也就是讓攝影融為其中一個角色,跟著主角們的腳步律動,不讓觀眾察覺到攝影機的存在。有時候看電影就像在作夢一樣,你離角色非常的近,你的角度可以參與他們發生的事件,但其實你卻摸不到。
「方法攝影」聽起來好像非常專業,但其實攝影師是怎麼做到的呢,秘訣就是一定要跟上主角的腳步而已,主角上樓梯的時候,攝影機也同步跟著上樓,合理化手持攝影上下樓梯的律動感,小心地不要讓攝影有明顯的運鏡,攝影師說他最害怕就是跟不上主角腳步。
Youtube上有網友剛好分享到一段精彩追逐段落的幕後側拍,攝影師靈活地像忍者一樣跟著演員跑步,可以實際觀賞看看這位攝影師的「方法攝影」到底怎麼執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