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這個行業大概很少,同時只做一件事情。」
王希文,大家熟悉的身份是電影配樂師,但他同時也是作曲人、編曲人、音樂製作人、舞台劇音樂總監、Studio M瘋戲樂工作室負責人,作品遍佈電影、劇場、流行音樂、廣告、動畫⋯⋯等領域。
大學畢業之後在銀行金融業工作一年,才開始決定要往音樂之路邁進,王希文老師的步伐,大步又堅定,成就了現在的他。聰明善於溝通,專業「難搞」的音樂堅持,接受現實卻依然抱有理想,就跟他的作品一樣,老齡哀愁、細膩溫柔、搖滾叛逆,都沒有一定。
早晨從咖啡開始,用創作作為一天的結束
承接的專案類型,以及擅於挑戰的音樂類型,都很多樣,因此希文一天的行程,通常被各種事務充滿,必須從切分工作階段,依序開始:文書時間、通告時間、會議時間、排練時間,然後才是創作時間⋯⋯。行政工作還包含「打預算」、「看報表」、「撰寫企劃書」、「工作室大小團務」等,與音樂非正相關的工作任務。
即使是創作,也分為「作曲」和「編曲」。希文表示:「作曲可能需要很多靈光乍現的想法,編曲可能需要技術、邏輯和理性的頭腦。」創作與非創作,理性創作與感性創作,只能自己去摸索之中的平衡。
「什麼時候是決策者,什麼時候是創作者,什麼時候是作曲,
什麼時候是製作人,什麼時候是樂手⋯⋯,我覺得都不太一樣。」
雖然不是每個配樂師的作品都得這麼「多樣」,而就希文而言,他喜愛追求不同挑戰,所以也常同時背有四、五種不同的案子。每個案子可能剛好處在不同階段,又要與他人的行程互相協調,幾乎是每兩週,就必須重新確認行程。如果要了解他的工作流程,可能要先了解他一天的日常,希文笑說:「其實滿沒有生活休閒的。」
願意嘗試更多可能,就能獲取更多養分
「好萊塢產業的線上配樂家,大多是每種風格,多少都要會運用一點,
並且常常必須處理多種不同氛圍的配樂,卻又能維持自己的個性。
我覺得我比較像走往這種術路。而我是很樂在其中的。」
悠遊於電影、紀錄片、流行音樂、劇場等不同類型作品的希文,說:「每個曲風都有自己的養分,不用分得這麼開。」每種類型的音樂,都是他養分的來源,他認為能「跨」是件很棒的事。
配樂作曲除了需要與導演合作,也會需要與樂手配合,或是錄音師、混音師⋯⋯等。希文也依據作品特性,與不同混音師、錄音師培養出一定的默契:像是現場弦樂很依賴林尚伯老師;搖滾樂器同步錄音則倚靠錢煒安老師。甚至混音部分,也依據專案特性,委託兩位老師專業處理。有時處理前衛一點的編曲,也會與黃文萱老師合作。
希文說:他相信每一個工作都有可學之處,他也會為自己設定挑戰,比方說不同的專案,使用不同樂器、甚至嘗試不同類型的音樂創作。從一把吉他到中提琴、大提琴,或是在國家戲劇院指揮搖滾樂團,甚至挑戰管弦樂團、國樂團、電子音樂、電貝斯二重奏⋯⋯等。入行十年,他不放過各種挑戰自己、挑戰音樂的可能性。
這反而不是指刻意嘗試特定類型的作品,而是平常多聆聽,多觀賞,才能在重要時刻,靈光乍現。就像之前希文在創作北藝大戲劇系學製《凡尼亞舅舅》的主題曲時,就是在睡覺前意外聯想到一段,類似俄羅斯民謠般的旋律,立馬記下。隔天搭配歌詞譜曲,發現竟然都搭得上。
每次創作,都像交作品一樣地要求自己
劇場配樂:
劇場配樂與電影配樂最大的不同,在於劇場音樂很難精準,更需要具備想像力。希文說,以剛在新加坡結束巡演的《木蘭少女》為例,是使用預錄好的管弦樂,甚至與演員互動,把十九首歌,拆成上百多個cue點。希文說,「那時候現場執行,就像是指揮一樣。」在技術上,也特地把錄好的音樂分軌,帶到劇場再做混音,聽起來就像現場表演一樣。
電影配樂:
「電影配樂是很玄妙的,
有時候某些音樂,放在某些畫面上,產生的效果往往超乎想像。」
希文說,多數的電影配樂,要追求精準,還是先有畫面再開始工作。你可能想像電影配樂,是創作音樂,讓觀眾聆聽;但希文說,除了創作之外,配樂更重要的工作,是「聆聽」導演,幫助導演說故事。那些畫面裡說出來的,沒有說出來的,都在配樂裡面,和影像,和故事一起完成最後的電影作品。
以最近的作品《翻滾吧!男人》為例,希文和林育賢導演討論關於「體操、奮鬥、失敗」的故事,認為搖滾樂最為適合。而在各式各樣的搖滾音樂中,他們最後的選擇則是:Vintage Rock。希文說:「70年代的搖滾樂,有一種痞痞的態度,配上電影畫面,結合了畫面上沒有的戲劇效果。」
「各種對專業的堅持,在台灣很容易被認為是難搞,每個行業都有。
這中間的平衡,什麼時候讓步會看到新的天空,什麼時候不能讓,都要再拿捏與衡量。」
一般來說,電影配樂總預算,包含「製作費」及「作曲費」,希文說他自己,其實會在「製作費」上特別用心。
假如是管弦配樂,為了讓創作的音樂質感與情感,達到電影標準,進錄音室請樂手錄音、由專人混音,都是音樂製作的環節之一。而每一道流程,都是一筆一筆的支出,流程越專業,配樂本身的品質當然越好。每當有人誤解他的「拗執」,他只能繼續默默把音樂做好,自我嘲諷是個「賠錢貨」。比方說,接到費用不高的學生製作,他也曾自掏腰包請樂手合作,再努力接案,從其他案子賺回來,希文說:「以前很常被經紀人罵,現在比較能抓到那個『平衡』。」
音樂與人、與文化、與戀愛,都有關係
台灣的電影業,還是些微盛行「師徒制」,希文說,流行音樂界也是。他自己也是依靠許多早熟的助理們,一起工作。希文也大力稱讚助理們,都是擁有老靈魂,擁有理想的年輕人們,從22歲到25歲都有。
希文說自己是,「很理想所以很憤世,很憤世所以很理想。」言談之間,他鼓勵保持開放的心,積極的態度,追求「沒有一定」的答案。當助理跟他分享,理想是想要改變台灣的音樂劇,他的回覆是:「可以先不要想這些事情,去談戀愛嗎?」
去年,僅僅是在電影配樂的領域,希文就交出四部作品:《健忘村》、《痴情男子漢》、《翻滾吧!男人》、《帶我去月球》,同時還排出時間前往美國加州Coachella音樂節,在那裡享受Radiohead樂團與配樂家Hans Zimmer的現場演出。
「每個音樂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學,我也不覺得我的一定是對的。」
希文在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回覆,都保留部分的「留白空間」。聽他分享的音樂之路,就像走不完的公路冒險;同時也展現了,創作追求與自我追求,也可以很「LOOP」。創作之餘,要懂得玩樂,玩樂要懂得欣賞文化;文化的學習,又實踐在不同類型的創作。
與其說他職業生涯很順遂,不如說他把那些挫折與怪事,看得比創作更淡泊。即使現在還是偶爾會遇到「做白工」、「尾款拖欠」,但提及理想,以及對創作的熱情,還是充滿飽滿能量。
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碰到怪事,才可以甘之若飴。」
DC 封面人物:《3分鐘講堂——電影配樂師王希文》完整影片
推薦更多:
採訪:梁均婕 | 攝影:蔡岳峻、陳琨霖、朱珉賢、張崇文 |剪接:張崇文
錄音:劉家寧 |聲音:蔡岳倫 | 美術:范美欣 | 動態:李恭慶 | 調光:蔡岳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