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DC / 名人講堂

《我想要你記得_》監製王琮談跨國製作:台灣電影如何突破困境

DCFS編輯部

2018/11/02

上週六,影製所舉辦的「秋日影製講堂」,邀請國際知名監製王琮,與我們分享他多年來的跨國製作、影展推廣經驗。他曾多次與導演蔡明亮合作,近期更以《再見瓦城》走紅威尼斯、多倫多等國際影展。今年在台、法聯合製作愛情電影《我想要你記得_》中,也扮演重要的媒合角色,成就扣人心弦的浪漫電影。

講座中,他不吝分享自己探索電影工作的路途,描繪監製工作的複雜與艱辛,並將多年的國際交流經驗,傳授給台灣的影像創作者,提供更多向外曝光、籌資的方法。他說,監製的工作,即是要「找到一種與導演、劇組、投資人的合作模式,讓電影有發生的可能性」。

劇組外接內應的橋樑——電影監製都在做些什麼?

「監製,就是導演最親密的合作夥伴。」—— 監製 王琮

王琮在台灣出生,自小隨家人移居法國巴黎,於藝文之都薰陶成長,對電影產生莫大興趣,在業界幾番轉折,擔任過副導演等職務,但最終誤打誤撞下,成為電影監製。他笑著回憶道:「一開始,也只因為沒有錢拍一部片,導演叫我去找錢籌資,一切就這樣開始了。」

監製工作囊括極廣,尤其在王琮經手的小成本「作者導演電影」中,包含前期開發劇本、尋找資金及合作夥伴,中期拍攝預算的掌握、與導演及主創團隊溝通,直至電影的發行及曝光策略,皆為監製工作任務的一環。

「從導演的一句話、一個想法,我們就開始工作了。」王琮認為,「作者導演電影」的製作過程雖辛苦,但最迷人之處在於全然尊重導演,不依市場邏輯改劇本、找卡司,能從主創團隊的創作,孕育出獨特的觀點與視角。「而監製就是要幫助所有人,找到自己的位置,依著導演的想法,找到讓大家都滿意的方式。」

融合自身東、西文化經歷——創造跨國合作機會

「不同國家的人,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情,
對電影製作也能有更多可能性。」
—— 監製 王琮

王琮於1999年結識導演蔡明亮,返台與其成立「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」,而與蔡明亮的合作,則從《不散》至《郊遊》、《西遊》持續不間斷,作品也於國際影展頗受好評;2009年,他再度回到法國創立「House on Fire」,發揮其台、法生活經驗,以及國際間累積的人脈,持續推動新生代歐亞電影的跨國製作。

因其豐富的製作經歷與交流管道,讓王琮在監製電影時,得以跨國媒合人力、技術和資金,例如:《再見瓦城》即在緬甸拍攝,由台灣、法國、緬甸共同投資,同時也在法國製作後期及特效,藉由多國跨界合作,成就這部魔幻之作。

去年,伊朗導演Alireza Khatami的《遺忘詩篇》,原定於與伊朗特質相近的土耳其拍攝,但考量當時恐攻事件頻傳,王琮才接觸智利電影人,改於智利拍攝。雖故事需有所調整,但他仍深信電影關於親情、尋根的母題,是不分國界人人皆有共感:「這部電影有很大的共通性,幾乎全世界都可能發生一樣的事。」

由於導演Alireza Khatami因政治因素,無法回國取得資源,因此本片全靠跨國合作完成;劇組有法國攝影師、德國服裝設計、荷蘭收音人員、西班牙演員,後期混音則在德國製作。王琮笑稱:「後來都很難定義,這是哪國的電影。」最終,該片於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,以迷人魔幻寫實風采,摘下最佳劇本。

開拓多元可能——《我想要你記得_》打破「台灣電影」框架

「侯孝賢、蔡明亮到法國拍片,會被視為是一部法國電影;
這個故事發生在台灣,它也能是一部台灣片。」
—— 監製 王琮

此次,新片《我想要你記得_》由王琮與法國導演Romain Cogitore(羅曼柯傑特)合作,連同歐洲男女主角,前來台灣取景拍攝,由政府補助計劃「高雄人」出資。王琮希望能藉此機會,讓公部門更認識「合拍片」的概念,開拓國片的發展可能。

全片不僅有40%場景在高雄、台中拍攝,包含製片、美術、服裝等多位團隊成員,也皆來自台灣。王琮說:「我們希望把台灣主創團隊,帶進法國製作中,豐富他們的經驗,而不僅僅是短期『打工』的心態。」

王琮也提到,跨國作品在相異地點拍攝時,尤其需要尋找當地的角度與觀點,因而更需在地劇組參與:「除了導演Romain外,我們也請台灣副導演協助指導,判斷台灣演員、內容到不到味。」同時,也可增進國內團隊的經驗與能力。

如何將作品推向國際——藉影展曝光作品、增進交流機會

「推廣電影參展,你更需要有策略性地舖路。」—— 監製 王琮

全球化的社會,讓電影交流越發容易,如何讓作品透過影展,映入觀眾眼底,推廣並且回收成本,也是監製的重要任務之一。王琮舉例,國際一級影展如坎城,每年收件超過2000部電影,如何從中脫穎而出,則為巨大難題。

他表示,監製得在前製、拍攝期,竭盡所能於影展酒會、活動曝光作品:「你必須去讓影展選片人,知道我有電影正在製作,現在狀態進行到哪、什麼時候可以看片。」尤其,監製在推廣初出茅廬的創作者時,更需透過歐洲影展創投平臺,增加作品和導演的宣傳機會,使影展方期待作品成品。

他也提及,法國南特影展的「南方計畫」(La production au Sud),努力推廣歐、非、拉美三洲作品,提供拍片資金、開設工作坊,從擬定企劃、劇本診斷,到培訓跨國提案技巧、行銷策略,讓年輕電影人有交流、學習管道。

近年來,南特影展也與台北電影節合作,在台開辦工作坊。王琮特別鼓勵台灣影視工作者參與:「裡頭的講者都經歷豐富,像是他們可以為創作者的劇本,提供不同角度,擦出不同火花;也可以引導年輕監製、創作人思考,怎麼轉譯導演的話,變成好的提案。」既可讓作品曝光,也能從中獲取知識。

監製的重大課題——如何突破國片製作困境

「作為監製,要有夠堅強的毅力。」—— 監製 王琮

深入電影產業多年,王琮談到監製職務本身並不容易,碰上跨國製作,資金、人員流動更為複雜,工作也更加繁瑣困難,需懂得規劃預算、拆帳。「很多時候,當我們到電影發行後,才拿得到資金尾款,但在後期時,錢就都花玩了,那時候要怎麼拿到錢,也都是監製要出面解決的。」

面對觀眾提問「監製需具備何種性格」,王琮則表示並無特定,各種背景、個性及出身皆有優勢,但最重要的是要毅力堅強,需有解決問題的決心,他笑稱:「碰到挫折,只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,要想你這輩子,不會再碰到更難的事了!」

王琮也分析目前國片製作景況,向中國發展「恐消化不良」,嚮往好萊塢又稍嫌不切實際,反倒認為台灣電影規模,較接近歐洲獨立、小成本製作,得以多和歐洲借鏡學習,彼此間可有更多合作交流。

最終,王琮建議年輕監製,善用網路時代資源,運用各種平台和工具,多參與國際影展、工作坊拓展視野:「永遠不要怕去認識人,即使你只有一部小短片,手上有哪些計畫就一起談,說不定能得到不同的觀點或幫助。」期許未來,台灣能步步與世界接軌,走上屬於自己的浮光掠影之路。

推薦閱讀:

好萊塢的劇本開發這樣做——Amazon Studio

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Cities —《樂來越愛你》格里斐斯公園、《春光乍洩》伊瓜蘇瀑布、《星際效應》冰島

探索光線質感秘辛,「沉浸式攝影課程」教你如何用光來拍照

講師:王琮 | 紀錄撰稿:黃鈞浩 | 編輯校對:劉家寧
平面拍攝:蔡岳峻、童依凡 | 圖片提供:光譜映像

 

閱讀完還意猶未盡?來親身學習更多影像製作技巧吧!

看完這些幕後分享文章後,你有更加瞭解製作流程嗎?影製所也推出「幕後做的事」系列課程,近期「邁向導演之路」工作坊已開放報名,由橫跨多元創作領域的導演 蘇三毛 擔任講師,帶領學員親身體驗導演的工作環節......

完整活動資訊介紹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