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如果我們能夠出生的時候80歲,逐漸接近18歲,人生一定更美好 。」
—— 馬克吐溫
導演David Fincher(大衛芬奇)執導的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,改編自作家F. Scott Fitzgerald(史考特費茲傑羅)於1920年代,因馬克吐溫這席話,所創作出的同名短篇小說,講述主角班傑明逆齡成長的奇幻一生。
電影於台灣上映十週年,當年不僅獲頒多項國際大獎,其細膩、柔和的影像氛圍,更深植於許多影迷心中。文內將分享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揉合真實經驗的編劇思考、演員「變臉」的過程、攝影指導Claudio Miranda與導演Fincher的合作歷程,以及崇尚自然的視覺風格與柔光設計,體會這段看似平凡卻又不平凡的人生旅程。
真實情感流露,將喪親之痛融入劇本
「班傑明,如果我們不曾失去過所愛之人,又怎麼能知道原來他們有多重要?」
——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
片中,角色間的情感刻畫內斂動人,編劇Eric Roth在構思劇本時,更曾經歷過父母雙亡的痛苦時期,他將此悲傷情緒抒發於電影之中。「對我來說,他們的過世當然令我相當悲痛,但也使我看事情有了不同觀點。」他說:「我希望觀眾能對這個故事感同身受。」
Eric Roth更表示,編劇需從自身經驗中吸取靈感:「面對工作,不論你是否在寫悲傷的故事,也無論你的情緒有多難過,都必須沉澱自己的心情,這樣不管遭遇怎樣的處境,都能創作出好的作品。」很遺憾地,或許這些不幸,也讓他成為了更好的作家。
延宕40年的電影,特效技術的演進與突破
在Eric Roth確認接手編劇之前,因特效化妝與技術受限等問題,電影拍攝計畫更被延遲了40年之久。隨著CG與化妝技術的進步,製作團隊最終得以呈現班傑明逆齡成長的外貌,實現Brad Pitt從老演到小的願望。
考量班傑明生長過程中的身高問題,劇組決定將其身體與頭分開,由不同演員演出他各個人生階段的身體樣貌,並配戴藍色頭套,方便特效團隊替換為Brad Pitt的頭。此外,導演David Fincher還將這些演員稱作「藍精靈」,十分可愛。
Digital Domain視效總監Ed Ulbrich解釋其製作過程:
從燈光師轉為攝影指導,與Claudio Miranda的合作
攝影指導Claudio Miranda,自1995年起開始與David Fincher合作,並擔任《火線追緝令》的燈光師,而後更陸續於《鬥陣俱樂部》、《索命黃道帶》,以及許多商業廣告中配合,為Fincher早期時常搭擋的攝影師之一。
Miranda表示,Fincher常透過執導廣告的機會,試驗可能會在電影上做的事。如在拍攝《班》片之前,他們即曾於Orville Redenbacher廣告,測試電腦合成效果:
數位攝影為主、底片為輔的細緻影像呈現
《班》片大多使用Thomson Viper FilmStream數位相機系統拍攝,Fincher也曾於《索命黃道帶》使用過。提及選用原因,Miranda解釋:「David喜歡Viper的工作流程,他喜歡看見他所獲得的畫面。」Viper的特性,可以直接將畫面導入後期剪輯軟體,讓導演立即觀看當下拍攝的鏡頭,節省不必要的時間成本。
除Viper相機外,Miranda也以Sony F23相機,搭配蔡司鏡頭Zeiss DigiZoom 6-24mm拍攝,並經常使用10mm、12mm和14mm焦距,形塑視覺氛圍。視情況需求,有時也會改用DigiPrimes定焦鏡,快速捕捉所需畫面。
儘管電影多採用數位攝影,但仍有部分鏡頭以底片拍攝而成。如片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慢動作場景,即是使用Arriflex 435相機,以及35mm底片Kodak Vision2 50D/5201、Vision3 500T/5219,捕捉悠長而細膩的慢速影像。
► 延伸閱讀:經典之作《鬥陣俱樂部》——從「恐懼」出發,挑戰你的視覺神經
「柔光」愛好者,近乎真實的自然攝影風格
「我們試圖保持自然主義,在照明中盡可能真實。」
——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攝影指導 Claudio Miranda
Claudio Miranda以極其自然的照明風格聞名,他坦承,自己偏好使用柔和的光線拍攝,並盡可能簡化燈具,獲得超柔和、幾乎無影的光,藉此呈現低對比度的視覺畫面。「我覺得柔光可以表現出更多情感,迅速吸引觀眾目光。」
雖然電影橫跨80年,但導演Fincher與Miranda仍盡量避免使用過多燈具,決定以自然主義攝影,表現不同時期的視覺外觀,並配合現場光源架設燈具,使影像看起來更為自然;更參考新寫實主義畫家Andrew Wyeth的作品,模擬其細緻紋理與框架。
Miranda解釋, 通常為防止燈具穿幫,會先在場景中擺設一盞燈泡,將光線調暗使其不明顯,再於畫面外使用另一盞燈:「我認為這種打光方式,呈現出來的效果真棒。」而有時,僅於畫面中設置一盞燈泡點亮場景,在低光源條件下,Viper相機也能表現出影像的細膩色調。「Viper捕捉的畫面,某種程度上看起來就像是一幅畫。」
► 延伸閱讀:底片控攝影師Bruno Delbonnel運用柔光,打造《醉鄉民謠》迷離氛圍
自創「照明參考書」,藉光線設計營造時代氛圍
「我傾向於做很多功課,這確實很有幫助。」
Miranda回憶,依據過往經驗,Fincher通常會將預想的光線、鏡位記錄成大量筆記,供拍攝團隊參考。不料《班》片僅有一場戲的攝影對照,沒有照明參考,Miranda便自行寫了一本照明參考書,在拍攝前先了解可能會遇到的問題,使正式拍攝時更加順利。
「我將數位相機帶進主要拍攝的房間,捕捉很多自然光線的照片。」Miranda表示,Fincher喜歡自然光,因此他試圖保留這些地點的實際外觀,做為電影重要視覺概念。
宛如音樂盒般的舞蹈場景
藝術指導Donald Graham Burt曾說:「重要的是清楚描繪電影中的每個時代,而不是公開宣佈時間的流逝。」儘管電影追求自然風格呈現,但面臨時代更迭與過渡,光源的形成也會隨之改變。導演Fincher表示,技術不斷進步,從燭光、煤氣燈到日光燈,為區別不同時代,他們仍會加入少許人工光源及視覺效果,表現不同時期、場景的獨特氛圍。
片中,黛西於涼亭中跳芭蕾的場景,更添加了煙霧,營造出朦朧、夢幻之感。「原先這裡就像是一片沼澤地,我們透過蒸汽和煙霧,並照亮週遭樹木,維持她的身型輪廓。」導演說,他們嘗試以一種老式經典好萊塢風格,彷彿音樂盒般,呈現其曼妙優美的舞姿。
► 延伸閱讀:《水底情深》配樂師Alexandre Desplat,編奏《犬之島》奇幻樂曲
「我一直在努力尋找新的方法來點亮事物。」
「對我來說,這是一部重要的電影。」Miranda坦承,起初參與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令他相當緊張,畢竟為大成本製作電影。但對他來說,從燈光師轉為攝影指導,更是將許多想法實現的難得機會:「這就像是『嘿在這裡有光』和『嘿,這裡有光』的區別。」
從燈光起家的他,即使成為攝影師後,也仍持續關注光線的變化及運用,更重要的是,他十分重視燈光師的意見:「我知道燈光師為攝影師提供照明,但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如此,他們能給予我一些想法,共同激盪、創造出全新的事物。」
「攝影師必須保持高度效率,在預算和時間的限制內,為導演提供選擇。」Claudio Miranda說,攝影師的工作,即是在有限的金錢和時間內,提供導演最好的解決辦法。他也建議有抱負的攝影師,不要拘泥於大牌情結,而是應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工具。
「我的建議是,不要試圖成為我或任何人,試著做自己。
你的經歷會告訴你該如何打光和拍攝。」
更多關於Claudio Miranda的攝影風格介紹:
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電影預告:
文字:劉家寧 | 來源:nofilmschool, emanuellevy, filmcomment, theguardian, asc, studiodaily, variety | 圖片來源:imdb, filmz, kinozon, lisathatch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