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前製 / 編劇 / 導演

《核爆家園》真實還原車諾比事件,以3D建模重現核電廠原貌

DCFS編輯部

2019/10/13

1986年,在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,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,其所釋放的污染物質遠超過福島第一核事故的十倍,深深遺害鄰近國家,編劇Craig Main發現這段封塵的歷史,燃起揭開事件真實面貌的興趣,進而以此為主題創作HBO影集《核爆家園》。

回溯這段歷史,劇組發現他們必須為這個故事負責,既是對亡者的尊重,亦是替還在世的人訴說無以名狀的生命重擔,他們盡可能貼近史實,在劇本、角色設定、工廠樣貌等都依據當時事件還原,攝影也試圖以放射光感,暗示核爆污染危害無所不在,而配樂師同樣為求真實,深入發電廠取材,譜曲讓人恐慌的「核」音樂。

被埋沒的歷史,編劇揭開謊言代價

「故事的核心是關於,當我們脫離真理時會發生什麼事。」

——《核爆家園》編劇 Craig Main

這場震驚全球的核爆事件,在蘇聯的主導下逐漸隱沒,如今編劇Craig Main再次翻閱歷史,卻發現其中有不少謊言,數以萬計的人都因此承受慘痛代價,他決心將事故攤在陽光下,除了面對將戲劇貼合史實的難題,更要將故事濃縮成5小時,道盡人們的悲痛。

「我盡力照著我的原則生活,那就是如果你要說一個自己沒經歷過的故事,盡可能地尊重曾身歷其中的人們,而這也是表達敬意的其中一種方式:正確地處理細節。」Main坦言,除了搜集大量文本與紀錄片,他也實際來到東歐訪問經歷過事故的人們,並密切地與科學家探討核電原理與爆炸成因。

劇中每個角色甚至可以對應到歷史上的人物,但飾演科學家烏拉娜柯繆克(Ulana Khomyuk)的愛蜜莉華森(Emily Watson)為例外,Main將其視為,結合了多位協助應對災難的科學家角色,他表示:「我想創造一位敢於挑戰政權的角色,她是科學家的理想化身,不在乎名利,只堅守真相。」

 延伸閱讀《從前,有個好萊塢》回到七零年代洛杉磯,重現片場歷史與風光

重返核電廠,逼真還原核電事故

「它不僅僅是一部故事片,甚至更沉重。

由於這是一段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,我們持以敬重的心態,謹慎呈現視覺設計。」

——《核爆家園》攝影指導 Jakob Ihre

車諾比核電廠爆炸之際,一群不知情的人在附近一座橋上,遠觀放射性光芒的爆炸,而那座橋如今被稱為「死亡之橋」,那些圍觀的人民無一倖免致命的輻射,這場戲伴隨如雪花紛飛的輻射塵粒,孩子們在片片塵埃中嬉鬧玩耍,詩意的情境下卻是索命悲劇。

攝影指導Jakob Ihre試圖重現那場爆炸光感,他從白俄羅斯記者Svetlana Alexievich所著的紀錄片《車諾比之聲》中深入了解核爆事故:「有了更多事實與資訊,你就能夠從攝影的角度,決定如何呈現影像畫面。」

核電廠爆炸,燃起熾烈大火,Ihre以歐洲最大升降機,高掛燈光模擬火勢,他解釋:「那不是正常火的顏色,它有一些綠色在其中,那是為了擺脫浪漫溫暖的火光,讓它看起來更毒。」他亦試圖以閃爍光感,傳達被輻射層層包圍:「我們想表現出世界更加動盪。」

「在一般電影中,我們不會讓畫面中的陽光、燈光過曝,但我們想讓人們感受到,角色在烈焰的曝曬下,就如同被放射性輻射灼傷。」Ihre表示,他留心太陽進出雲層的光影變化,使日光燈管閃爍,進而改變曝光程度。

3D建模解構核電廠,實際打造內部空間

車諾比核電廠結合實景拍攝,與電影製片場棚內搭建,藝術總監Luke Hull與他的團隊先研究俄羅斯庫爾斯克(Kursk)核電廠,其設計與車諾比核電廠相似,並依此製作3D建模,同時比對主要拍攝地立陶宛伊格納利納(Ignalina)核電廠,找到要建立的目標。

「我們建造了爆炸後的反應堆,被毀的幫浦裝置、備用倉庫及發電廠相關設備,我們還建造了地理位置上正確的礦山。」Hull說明,美術團隊在製片廠重建爆炸後的發電廠,其餘場景則在伊格納利納(Ignalina)核電廠取景完成。

「許多鋼筋混凝土和管線,所有部件都重複相同的結構。」Hull解釋,他們藉由建立基礎設施,連結各個場景,讓畫面看起來都像是車諾比核電廠內的房間:「工廠有不同的區域:設備室、管道室、控制室。進入核心區域後,它變得更重且堅固,然後在核心層以下,管線就像發電廠的血管系統。」

 延伸閱讀《泥沼》攝影師Rachel Morrison捕捉自然光,真實呈現種族史詩電影

深入歷史錯誤與人心,譜曲恐怖「核」音樂

 

「我認為將這個故事重述,並且永不遺忘是非常重要的,

我們才能不斷學習那裡曾發生的錯誤。 

——《核爆家園》配樂師 Hildur Guðnadóttir

「想像一下對輻射的恐懼,和對自己所處空間的恐懼會是什麼感覺。」配樂師Hildur Guðnadóttir道,她認為車諾比核事故不需要戲劇化的音樂加強,因為故事本身就是個戲劇性的事件,反而是從災難事件及無形廣泛的核輻射著墨,強化驚悚氛圍。

「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尊重逝世的人們,和經歷過這場事故的人們。」Guðnadóttir坦言,她親自走一趟核電廠,錄下聲音,感受環境,嘗試捕捉現實中可能有的情緒:「感覺這是與核電廠合作最尊重的方式。我只是先聽了它要說的內容,然後從那裡開始解釋它。」

「我們採用的方法是非常誠實和直接的。」Guðnadóttir解釋,她試圖展現兩個面向,一是恐懼,Guðnadóttir說明:「輻射是一種非常沉重卻無聲的物質,我覺得需要以真實的元素表現配樂。」透過核電廠反應堆的聲音,與迴盪在廠內的回聲,試圖勾起人們恐怖神經;另一則是人為的悲劇與錯誤,她以自己的感受與樂法詮釋情感。

 延伸閱讀《女巫》寫實攝影捕捉陰森氛圍,服裝、配樂詮釋真實歷史題材

「把事情做好,要一直抱持的信念是,盡你所能地挑戰影片製作高度。」

——《核爆家園》導演 Johan Renck

導演Johan Renck擔起《核爆家園》的沉重議題,追求每個製作環節的真實度。他認為追求作品的高度,並不是設法找到簡單的方法完成影片:「電影攝製是一個龐大而繁瑣的野獸,您必須絞盡腦汁克服它,這樣的做法不是為了走一條阻力最小的路,而是要一路提高賭注和門檻。」

文字:林君樺|來源:lbbonline, theplaylist, goldderby, vice, hollywoodreporter, pond5, deadline, indiewire, popdisciple, scoreit|圖片來源:imdb, youtube, lbbonline,  vice, deadline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