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攝影 / 剪輯 / 音效

《泥沼》攝影師Rachel Morrison捕捉自然光,真實呈現種族史詩電影

DCFS編輯部

2018/03/02

Netflix 出品的改編電影《泥沼》(Mudbound),直指二戰前後期間,美國南方小鎮的生存困境,以農民、地主、軍人等小人物角度,橫跨不同種族、性別與階級,交織撼人的生命史詩。作品自去年日舞影展首映後好評不斷,更在本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四項提名。

其中,該片的攝影指導Rachel Morrison則改寫歷史紀錄,成為首位入圍「最佳攝影獎」的女性,近期也嘗試拍攝商業大片《黑豹》(Black Panther),也獲得普遍好評,專業能力備受矚目。她在《泥沼》開拍前,做足前製研究,在緊迫資金、時限內,完成兼具時代感以及視覺性的影像作品。

讓文字歷歷在目——將小說化為影像語言

「我真的想要找到一種影像方式,來表現這段歷史。」
——攝影指導Rachel Morrison

《泥沼》改編自作家Hillary Jordan的同名小說,Rachel Morrison表示,故事顯示當時社會對女性、有色種族的偏見,在今日依然符合現實,她說:「讓人厭惡的是,改變的事居然那麼少。」借古諷今的企圖,也是她在閱讀完劇本後,立刻想為該片效力的原因之一。

為精準捕捉戰間期、二戰時的美國南方風貌,Rachel Morrison與導演Dee Rees大量研究過往攝影、圖像的作品,包含導演Les Blank拍攝的紀錄片、非裔藝術家Whitfield Lovell的人像繪畫,都是他們定調拍攝、色調風格的依據。

Rachel Morrison更強調,她受到經濟大蕭條時期,如Gordon Parks等多位紀實攝影師的影響。其作品寫實描繪當時平民貧窮、苦難的日常生活,與劇中角色經歷不謀而合。她逐漸理解,要建立起時代的影像語言,最重要是回歸自然寫實,她說「生活才會在你眼前展開」。

而後拍攝時,她試圖將電影的飽和度提高,效仿大蕭條時期的紀實攝影,能更寫實地呈現片中黑人的膚色,「現在有種色彩低飽和的趨勢被過度使用,而我不希望黑人的膚色看起來是偏棕色,我希望他們能用原本的樣子,顏色豐富地呈現。」

現實與理想間拉鋸——數位攝影時代的調適

「我們希望能讓觀眾感受到的世界是原始、真實的,而不是過度表現戲劇感。」
——攝影指導Rachel Morrison

如何準確呈現該時代的影像,也反應在Rachel Morrison選擇拍攝器材上。原定《泥沼》設定以16mm或35mm膠捲攝影,但經過測試後,她判定膠捲攝影機在多為外景地拍攝的情況不穩定,成本過高,讓熱愛膠捲的她,忍痛改採用ARRI ALEXA Mini的數位攝影機。

Rachel Morrison使用Panavision C或D系列變形鏡頭,以及1960、70年代的老式球面透鏡鏡頭。她表示,這些都有效降低色彩對比度,更能營造復古的畫面質感。

劇組多半在白天使用變形鏡頭,晚上選擇球面透鏡鏡頭。Rachel Morrison解釋,夜景拍攝多以燭光為光源,「透鏡對於捕捉較為強烈、搖晃的光線很有幫助。」導演Dee Rees則稱,兩種鏡頭柔和了數位攝影的清晰度,並讓團隊極有效率地在29天內完成拍攝。

介於真實與風格化間的攝影——主觀自然主義



「當電影發生在真實世界,我認為光線的使用也應該反映出現實。」
——攝影指導Rachel Morrison

Rachel Morrison希望場景空間的光線運用,能盡量效仿自然,但要讓光線「看起來自然」,實則仍需許多照明調整,因此她稱《泥沼》為「主觀自然主義」的作品,既寫實但也有豐富的視覺美感。

例如:劇情中,McAllan一家在開頭生活於城市時,照明便較明亮,且色調飽滿,攝影機運動也相較穩定、抒情;而在他們移居至農村小鎮後,視覺則較為黯沉,以手持攝影呈現粗糙、混亂的效果,暗喻兩種生活型態對主人翁的影響。這正是Rachel Morrison的攝影在呈現真實與表現風格化間的拿捏。

進行室內攝影時,Rachel Morrison更依藝術指導David Bomba的設計,為劇中兩組家庭作出對比。她說,黑人Jackson家庭的屋子並不富有,但運用燭光映照出木屋的暖色調,展現出彼此成員親密的情感;而白人McAllan家雖有電燈照明,但卻映照出偏冷而無生氣的色調,表現家中疏離的氣息。

為讓自然光線能透進室內,Rachel Morrison也要求美術人員多加裝窗戶及門。甚至拍攝Jacksons家的夜戲時,因空間小、屋簷低,無法找到補充光源的地方,「我只好要求在天花板上切幾個洞,這樣我就能補光,把屋裡的燭光拍得更好。」

時時與困境共處——造出有生命力的影像

「拍電影不是要克服(不可抗力的)因素,而是要與它們合作。」
——攝影指導Rachel Morrison

《泥沼》為獨立製作,以大約1000萬美元的預算、僅僅29天的日程完成拍攝,有限的資源、時間,令Rachel Morrison形容拍片許多時候在「奮戰」。

她透漏,片中最難度最高的,其實是電影開場雨中挖墳的場景,「我希望拍到真正的雨水,當它接近像風暴的時候,一定能有很好的鏡頭。」但美國南部夏季時晴時雨的天氣,令狀況難以掌握,最後他們在拍攝地圍起黑色屏障,維持固定光線,再以燈具補光,並運用造雨機搭配真實雨水,才完成拍攝工作。

這樣的拍攝困境,宛如片中人物們在生活中的掙扎,也符合Rachel Morrison對這部動人、傷感電影的期待,「它應該是在美好的期望,與嚴酷炙熱的現實之間相互的拉扯。」

《泥沼》、《黑豹》的成功也令Rachel Morrison聲名大噪。然而,根據統計,2017年好萊塢賣座的250部電影中,仍僅有4%的攝影指導如Rachel Morrison為女性,時至今日,偏見與歧視依然橫行,女性還是難以電影工業裡出頭。

但Rachel Morrison正代表改變的開始。她希望藉由獲得奧斯卡提名,能鼓勵更多女性加入電影攝影行業,也敦促產業人士,不應再以性別、而更因以能力為考量,挑選值得信賴的工作夥伴。

「這是我們第一次打開這扇門,也是時候去跨越它了。」
——攝影指導Rachel Morrison

Rachel Morrison接受《The Hollywood Reporter》的訪問:

文字:黃鈞浩 |來源:colliderindiewirearriindiewirenofilmschooldeadlinehollywoodreporterthalo |圖片: hollywoodreportervarietynofilmschoolElle

 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