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美術 / 妝髮 / 特效

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驚豔視覺特效,詹姆斯卡麥隆再創里程碑

DCFS編輯部

2019/02/15

科幻動作片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,改編自日本漫畫《銃夢》,講述未來世界的合成人Alita,因故獲得新生後,如何重拾過去記憶,認知自我。本片由監製James Cameron(詹姆斯卡麥隆)及其搭檔Jon Landau籌備多年,繼科幻史詩片《阿凡達》後,以成熟的特效製作,再次挑戰電影視覺特效的技術巔峰。

本片由電影創作鬼才Robert Rodriguez(勞勃羅里葛茲)執導,透過3D攝影機、動態捕捉技術,以及幕後團隊精緻的實景打造,劇組將虛擬人物及真實場景完美結合,展現無與倫比的視覺特效。

以電影發展技術──James Cameron籌備多年的特效鉅作

「我希望它看起來像是James Cameron的電影。」
──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導演Robert Rodriguez

早自2005年,James Cameron便已完成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的186頁劇本、600頁相關筆記,以及美術視覺概念圖,但礙於當年的《阿凡達》開拍在即,令他分身乏術,不得不暫緩計畫。直到導演Robert Rodriguez自願接手,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才開始進入製作階段。

「我的東西總是更荒誕和天馬行空。」Rodriguez表示,早年他以《惡夜追殺令》等邪典電影聞名,比起Cameron力求科學精神的設定,他更樂於發掘超越現實邏輯的創意,使得兩人之間的合作激盪出許多有趣場景,如片中的酒吧打鬥戲,即是Rodriguez融入個人風格,為故事量身打造的情節。

試驗先進的攝影技術

為提升本片虛擬人物和真實場景結合的質感,劇組以高動態範圍成像(HDRI)技術,擴大片場可捕捉的曝光數值範圍,方便後製團隊替虛擬人物打光;同時,劇組亦以光達掃描機(Lidar scanner),捕捉360度環景內的所有陳設物,後製時轉化為3D幾何物體,以確保虛擬人物與真實物件的正確距離。

監製Jon Landau表示,本片是以Cameron開發的3D攝影機拍攝,且從《魔鬼終結者2》到《鐵達尼號》、《阿凡達》等片,Cameron永遠都在試驗最新的電影科技,努力推動其發展:「James之所以偉大,正是因為他每部作品的視覺特效成就,都牽動著下一部作品。」

►延伸閱讀:穿梭於虛實之間,《一級玩家》透過VR真實拍攝虛擬宇宙「綠洲」

動態捕捉技術──細緻還原漫畫人物的經典神韻

「做好漫畫改編電影,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。」
──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視覺特效總監Eric Saindon

曾製作過《魔戒》、《阿凡達》等電影的特效公司Weta Digital,以出色的動態捕捉技術聞名,結合演員表演及電腦動畫,創造過無數經典非人形角色,如咕嚕、金剛等;然而,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中的合成人Alita,卻是團隊創作的首位人形角色,使他們需面臨「恐怖谷」(Uncanny Valley)的挑戰。

視覺特效總監Eric Saindon解釋,根據恐怖谷理論,人們會對擬人程度過高的人形物體,產生心理排斥反應;因此,為表現原著漫畫裡Alita的大眼睛特色,製作團隊耗費近一年時間,鑽研其外貌的表現手法,試圖避免觀眾對Alita的外表產生厭惡,但在試映期間,仍有觀眾批評其「眼睛過大」。

有趣的是,監製James Cameron得知此事後,卻向團隊喊話:「別管那些酸民,去把眼睛再加大。」

人物面部的細節修正

「Alita原本看起來很驚悚,像是個食人魔。」Saindon表示,經Cameron建議後,團隊開始參考嬰兒的眼睛特色,將Alita的瞳孔虹膜擴增15%,使其眼白減少,再縮短雙眼間距、加寬眼眶大小,令眼睛的整體形狀更突出,最終歷經四個月的眼睛位置調整,Alita才終於獲得觀眾的認可。

「如果Alita的臉不夠到位,一切都將崩毀在特寫鏡頭前。」監製Jon Landau解釋,光是要處理Alita的眼睛,就比《魔戒》的「咕嚕」全身還要複雜,其嘴唇及臉部肌肉,更耗費團隊數百小時進行調整。Alita的完整身體構造,最終以超過7000個獨立3D物件組成,展現其精緻的人物細節。

真人演員的表演輔助

 

由於Alita是電腦製作的虛擬人物,為創造其細膩的表情變化,劇組透過動態捕捉技術,以追蹤點紀錄演員Rosa Salazar面部的肌肉表演,替Alita增添自然、生動的神態,而她精湛的演出,也令Saindon大讚:「Rosa的表現,真的會讓你完全忘記Alita是個電腦動畫人物。」

除此之外,劇組亦透過同《阿凡達》拍攝時使用的攝影系統Simulcam,以紅外線反射原理,捕捉演員的肢體動作,令虛擬人物形象能快速與之套用,在拍攝現場呈現合成後畫面,讓導演和演員可依此討論、調整表演方式。

►延伸閱讀:精雕「虛擬」人工智能——《人造意識》鬼斧神工的特效與攝影

參考現實場景──打造文化融合的未來世界

「我每天都想趕快進到廢鐵市裡,繼續面對挑戰,解決問題。」
──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藝術指導Caylah Eddleblute

儘管本片設定於未來世界,且部分場景如「死亡球賽」,完全是以電腦動畫製作而成,但監製James Cameron,依然拒絕讓演員完全依靠合成技術,不得僅在綠幕前進行表演;因此,劇組特地於棚內,搭建占地約8500平方公尺的「廢鐵市」,打造充滿活力及真實感的巨大城鎮。

根據故事設定,「廢鐵市」原以堪薩斯城為參考,但在Cameron研究「太空電梯」建設的科學邏輯後,發現其適合建造於赤道,令劇組轉往以熱帶地區的拉丁美洲國家作為參考,創造異於其他科幻電影的豐富色彩及紋理,導演Robert Rodriguez興奮表示:「我從沒在預示未來的電影裡,見過任何的拉丁美洲國家。」

靈感來自香港九龍城寨

「我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。」藝術指導Steve Joyner解釋,由於對未來世界的描繪,經典電影如《銀翼殺手》、《星艦迷航記》等,都早已成為典範,令他與另位藝術指導Caylah Eddleblute決心突破窠臼,共同走訪墨西哥、巴拿馬等地,紀錄當地殖民文化建築、古文明遺跡等特色,從中掌握拉丁美洲元素。

「我們想要展示文化熔爐的現象。」Eddleblute表示,除透過融合不同風格的建築、招牌和圖像等,展現「廢鐵市」的多樣性,Cameron也建議劇組以香港九龍城寨作為參考,藉此展現既宏偉又壓迫的居住環境,傳遞故事蘊藏的世界觀。

►延伸閱讀:縮小版的荒涼末世——《銀翼殺手2049》以微型模型打造科幻之城

「Alita是個必須靠動態捕捉才能表現的人物。」
──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導演Robert Rodriguez

隨著《阿凡達》系列電影即將陸續上映,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的出現,不僅預告日後電影特效領域的發展,都將在James Cameron的引領下,逐步開創前所未見的視覺體驗,3D攝影、動態捕捉等技術也漸趨完備,令人期待日後電影科技的發展,勢必能為影像世界開創更多可能性。

《艾莉塔:戰鬥天使》幕後花絮:



文字:邱昶維|來源:screenrant, amctheatres, thegeekiary, indiewire, flickeringmyth, entertainment-focus, inews, filmjournal|圖片:ign, imdb, kveldsavisen, gambar, pinterest, regionale, twipu

 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