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DC / 名人講堂

遊戲《返校》配樂師張衞帆講座分享:找到你對音樂的詮釋方法

DCFS編輯部

2019/11/07

「幕後做的事」系列課程尾聲,邀請到了遊戲《返校》配樂師張衞帆,與我們分享他的經歷、配樂師對自我的價值思考,以及如何從角色本身切入觀點,以最適宜的配樂詮釋劇情,甚至再創更深一層意涵;另外,他也鼓勵新鮮人不要盲目拼比高下,而是先透徹了解自己,投入音符演奏的世界中,尋覓其獨特性,譜出屬於自我的樂法。

用心體察生命重量,從日常中汲取音樂養分

「我認為音樂家最大的不可取代性,就是你的經歷。

重要的是你曾經愛過、放棄過什麼,而不是多高招的技巧。」

大學畢業後才正式開始學習音樂技法,張衞帆的起步相較許多人來得晚,但面對人生他總是全力以待,就像他最喜歡的棒球運動般,每一次丟球,都在追求突破上一次的紀錄。剛入行時,他收入不甚穩定,還得兼職吉他老師,而後逐步踏入電視劇配樂、獨立遊戲製作,歷經十年餘的配樂生涯,才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音樂風格。

儘管沒有受正規訓練,但張衞帆仍強調基礎的重要:「為什麽和聲學這麼重要?不見得是學會「做」,而是你聽不聽得出俗氣或高雅,並分辨得出其中的微妙差別。」他也警醒新鮮人,不要盲目追逐技巧,「事實上只要認真生活,積累自己的人生經歷,你的音樂就一定會進步。」張衞帆坦言,若是只專注於技巧,反而可能止步不前,失去自己的特色。

在配樂創作上,張衞帆除了以自身經歷挖掘深層內心外,他亦強調培養多元閱覽的習慣,更能使自己透過不同觀點詮釋作品。他以電影《關原之戰》為例,片中德川家康叛變奪權的關鍵戰役,其配樂不站在任何一方,僅強調勝利的喜悅或戰敗的哀傷,如同上帝視角般,漠視一切自私與疾苦:「《關原之戰》 的音樂大部分都不寫表面情緒,它是沒有顏色的配樂,以非常殘酷的曲調呈現。」

建立音樂觀點,深入觀眾的情感神經

「配樂家的生活很硬,你要不斷地推翻東西、不斷地重寫;

找到自己的語法與解釋方法,才能做出不一樣的音樂。」

不少電影公司,成立版權音樂資料庫,有的資料庫音樂甚至能根據不同樂器,逐一拆解後,再進而搭配成新的音樂,面對創作革新的發展,若配樂師只苦心鑽研技術,不另尋求個人特色,恐怕將舉步維艱。

即便資料庫讓人可以更輕鬆地完成影像配樂,但若沒有配樂師的專業判斷,音樂可能僅流於表面,張衞帆亦道:「當客戶給參考音樂,而配樂師能夠給出不同觀點的建議時,那才是配樂師的價值所在,哪怕他的判斷是這個畫面不需要音樂。」每次接到新的案子,他都會仔細研擬故事,從中剖析角色間的複雜情感,試圖創作出契合情境的音樂。

「配樂比畫面更能進到人的潛意識裡,它是看不到,卻能掌握人們心境的東西。」張衞帆解釋,相較於影像,人們對於聲音的詮釋是更直觀的,在同段畫面中,以悲傷的音樂為主體,但是又賦予它絕望或憤怒的元素,觀眾亦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。

「作曲家或製作人會反問自己,我要這段音樂的目的是什麼?

而不是看到戰鬥,就理所當然地配上戰鬥音樂。」

張衞帆舉例,在動作遊戲《地獄之刃》中,面對逝去的男友,女主角決定提著男友頭顱,踏上愛人的復活之旅。她一路上歷經重重關卡,其中戰鬥時的音樂,不同於一般強調急促、緊張的氛圍,而是不倚賴配樂,只保留當下的打鬥音效,他解釋:「不是畫面寫什麼,你就給什麼,重點是你要用哪個角度去看它,是孤單,還是戰鬥。」

不過,電視劇的配樂並不一定適合此方法,反而較側重畫面當下直觀情緒,張衞帆說明:「電視劇的配樂更要即時反應,因為觀眾可能會跳著看,但電影就可以慢慢醞釀。」

藉由許多案例分享,他解析不同影像作品的音樂差異,並鼓勵想成為配樂師的後輩們,多從日常生活中吸收各式經歷,轉換為自身能量,用心體察每個故事所適合的真實樂音。

3分鐘講堂——配樂師張衞帆:

閱讀完整訪談:DC 封面人物|3分鐘講堂——《返校》配樂師張衞帆專訪

講師:張衞帆|紀錄撰稿:林君樺|編輯校對:劉家寧|平面拍攝:連梓璇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