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美術 / 妝髮 / 特效

重返記憶中的百畝森林——《摯友維尼》充滿復古情懷的角色設計

DCFS編輯部

2018/08/20

長大成人後,當生活中的一切變得複雜,你是否還會想起單純美好的童年時光?

小熊維尼真人版電影《摯友維尼》,描述成年後的Christopher Robin,逐漸被工作壓力壓得喘不過氣,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家人;然而就在此時,Robin幼時的好友小熊維尼突然出現,引領他回到記憶中的百畝森林,與小豬、屹耳、跳跳虎重聚,從而展開一場充滿趣味的奇幻冒險。

本文將分享《摯友維尼》幕後,導演Marc Forster和角色設計師(Character DesignerMichael Kutsche,是如何結合經典元素和創意巧思,讓小熊維尼和他的動物夥伴,活生生地走進真實世界。

替虛構角色尋找新詮釋,打造最「真實」的小熊維尼

「新的世代將認識這些令人喜愛的角色,這讓人非常振奮。」

——《摯友維尼》導演Marc Forster

1926年,英國作家A. A. Milne從兒子的絨毛玩具上獲得靈感、創作出小熊維尼的故事以來,這隻嗜吃蜂蜜的好奇小熊,便以插畫、卡通等各種面貌,持續受到無數人的喜愛。

但要在真人電影中,以CGI重現這些虛構的玩偶角色,則是個前所未有的挑戰;執導過《尋找新樂園》、《007量子危機》的導演Marc Forster,為《摯友維尼》設定了寫實的基調:「我想讓維尼變得真實,所以不會讓他表現得過度誇張,其間的份際必須仔細拿捏。」

曾參與製作《雷神索爾》、《奧茲大帝》的角色設計師Michael Kutsche,參考了過去與小熊維尼有關的各種素材——A. A. Milne之子實際擁有的絨毛玩具、插畫家E.H. Shepard繪製的原著插畫、和迪士尼早期的動畫草稿等等,試圖從中挖掘靈感,替這個經典角色找到新的詮釋方式。

融入經典元素,為角色增添情懷與生命力

「我想盡可能地忠實於E.H. Shepard的插畫。」

——《摯友維尼》導演Marc Forster

《摯友維尼》的角色設計,有兩個主要的靈感來源。其中之一,便是1920年代,作家A.A. Milne創作的維尼原著、及插畫家E.H. Shepard為其繪製的古典插畫。和後來廣為流傳的迪士尼動畫版不同,插畫的線條較為樸素細緻,風格也更貼近現實。

「你可以從兔子瑞比身上,明顯看到原作的影響。」導演Marc Forster補充道,在原著故事中,大部分的動物角色都是填充玩偶,但瑞比其實是生活在森林裡的兔子。「因此,相較其他角色的玩偶模樣,我們讓瑞比看起來更像真正的動物。」

另一個重要的參考材料,則是1960年代初期,迪士尼動畫版的概念設定集。為了將小熊維尼改編成動畫,迪士尼重新塑造角色外型,並做過動畫化測試;這些早年的幕後檔案,為《摯友維尼》的角色動作設計,提供莫大幫助。

角色設計師Michael Kutsche和設計團隊,由此參考各個角色的設計細節,例如維尼渾圓的肚腩、跳跳虎豐富的表情、和屹耳垂頭喪氣的身姿。導演Marc Forster也特別提及,看似動作簡單的小熊維尼,在設計上反而比活潑的角色還要棘手。「維尼是個平靜的角色,不像跳跳虎總是跳來跳去,但你很難透過動畫表現『平靜』、也很難藉此傳達角色個性。」

製作實體玩偶,讓演員與動畫角色親密共演

「我的工作通常很抽象、疏離,但實際抱著維尼,感覺就像當了爸爸一樣。」

——《摯友維尼》角色設計師Michael Kutsche

角色設計師Michael Kutsche設計的角色概念,不僅是製作CGI動畫的指引,同時也被用於打造實體的絨毛玩偶。儘管這些實體玩偶最終仍會經過電腦後製,但它們讓演員在表演時有更好的參照物,亦幫助攝影團隊能更準確地設置鏡頭。

「我們準備了十幾種不同的熊,用來拍攝電影裡不同的鏡頭。」導演Marc Forster舉例,當拍攝主角Robin帶著維尼走過倫敦街頭的橋段,捕捉近景時,演員會使用灰色的玩偶填充物,以利CGI團隊進行精細後製;但拍攝較廣的景別時,演員則會帶著真正的絨毛熊,一起出現在畫面中。

對角色設計師Michael Kutsche而言,《摯友維尼》是一次新鮮的嘗試。「通常你只會將設計轉換成CG,並在最終的電影中看到成果;但親眼見到這些毛絨玩偶,感受本來只存在腦海的質感與重量,這樣的體驗是無與倫比的。」

掌握質感細節,用外觀替角色說故事

「角色設計的關鍵在於,他必須像是一只老舊的維尼熊玩偶。」

——《摯友維尼》導演Marc Forster

而製作實體玩偶和製作CGI的團隊,在設計過程中也必須互相協調,共同創作出適合每個角色的質感。從袋鼠媽媽和小荳短而光滑的毛皮、到小熊維尼邋遢蓬亂的毛髮,為了尋找合適的材質,工作人員嘗試各式各樣的布料,並檢視不同布料在光線下呈現的效果。

此外,由於玩偶是Robin的兒時玩伴,隨著時間流逝,這些動物玩偶不能像是剛買來的新品,而必須如同被實際玩過的玩具般,有著一定的磨損痕跡。

導演Marc Forster也分享了其中的巧思。「不同角色的磨損狀況也不一樣,比方說精力充沛的跳跳虎,看起來就比其他角色髒上許多。」這樣的細節彷彿透露出,跳跳虎在與Robin分開的這段時間裡,仍不斷在百畝森林的草叢間歡快地跳躍。

Marc希望做出一種具有嚴肅性,並略帶憂鬱感的東西。」

——《摯友維尼》角色設計師Michael Kutsche

導演Marc Forster認為,人在長大之後會面臨許多困難,而這些成人的煩惱背後,往往能映照出屬於孩子的質樸天真。他說:「一般而言,當你脫離童年、與你的玩具熊告別,你總是會感受到某種憂鬱。」

對導演Marc Forster來說,《摯友維尼》是一部獻給所有人的作品,並期望透過這些略顯陳舊、滄桑的玩偶角色,帶領觀眾尋回內心深處的珍貴事物。「從小孩到成年人,我想讓人們開懷大笑,並意識到最重要的,其實是我們對於彼此的愛。」

推薦相關閱讀:

熔鑄墨西哥文化,《可可夜總會》以創意視覺重建亡靈世界

融合東西古今文化——魏斯安德森手工打造《犬之島》

精雕「虛擬」人工智能——《人造意識》鬼斧神工的特效與攝影

文字:蔡念栩  來源:The WrapNew York Post, /FilmDigitalStudioMEEmanuel LevyFilm Journal International  圖片來源:IMDbkinomyviThe GuardianThe Odyssey OnlineAUGUSTMAN

  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