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攝影 / 剪輯 / 音效

播下不滅的樂音種子——坂本龍一的電影配樂傳奇

DCFS編輯部

2018/07/27

橫行音樂、電影圈超過四十年,配樂奇才坂本龍一的名號徹響全球。1980年代,年輕氣盛的他主演電影《俘虜》,對著日本大導演大島渚說:「配樂也請讓我來做吧!」從此開啟他悠長的配樂生涯。

片中優美動人的弦樂編寫,和迷幻的類比合成樂音,迸發出配樂的新風貌,同名主旋律〈Merry Christmas, Mr Lawrence〉更成為其著名代表作。五年後,年僅36歲的他旋即以Bernardo Bertolucci(貝托魯奇)的史詩電影《末代皇帝》,奪得奧斯卡最佳配樂。

而後,坂本龍一持續維持產量多且質量高的創作。直至四年前,被診斷出罹患咽喉癌,但仍在復健期交出《神鬼獵人》的配樂,以電子成音模擬自然聲響,映照劇裡蒼茫雪白的末世,也巧妙記錄其抗病的經歷。

踏入電影界的初體驗——《俘虜》如夢似幻的合成樂音

「雖然沒有電影配樂的製作經驗,不過我有自信,自己一定能夠做好。」
——《俘虜》配樂師 坂本龍一

坂本龍一自幼開始學鋼琴,雖自稱「從沒認真練琴過」,但仍奠定深厚古典樂基礎。大學廣泛接觸流行、電子及民族音樂,曾組成前衛樂團YMO,在1980年代紅極一時。作為鍵盤手的坂本龍一,也因外型及個人魅力,被導演大島渚相中主演電影《俘虜》。

《俘虜》描繪二戰期間印尼戰俘營裡,日本軍官與英國戰俘間的衝突,片中隱晦的同性情慾,也曾在上映時引發諸多討論。最經典的一幕,莫過於David Bowie飾演的戰俘,勇於親吻坂本龍一飾演的軍官,鏡頭以慢動作呈現畫面,醞釀難以言喻的情感深度。

耗時三個月,打造「南洋味」的迷幻配樂

片中由坂本龍一編寫的配樂,也成為營造氛圍的關鍵,他向大島渚要求三個月時間,全心投入編寫配樂。考慮到故事發生於印尼,加上時間點為聖誕節,他想以爪哇島及峇里島傳統的甘美朗(Gamelan)金屬樂器聲響,運用其清脆響亮音色,模擬歐洲聖誕節的鐘聲,加入拿手的鋼琴、弦樂與電子成音,製作出鏗鏘奇美的樂音。

「(故事)隱喻了日本與西方文化的衝突,所以音樂不該和其中一邊有關。」坂本龍一說。但由於甘美朗難以演奏,因此當時僅是使用取樣器,錄下敲擊酒杯的聲響,透過合成器,製作出接近真實甘美朗樂器的音色。

臨危授命下的傑作——《末代皇帝》氣宇軒昂的中國風管弦樂

「這與我一直以來做的音樂,完全是兩個極端。」
——《末代皇帝》配樂師 坂本龍一

《俘虜》因入選坎城影展競賽片,讓坂本龍一前往坎城參展時,結識他的另一位貴人——義大利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,後者當時即在籌拍《末代皇帝》,原定只是請坂本龍一飾演日本特務,卻在後來接下配樂工作,開啟兩人多年的合作。

首先,在拍攝溥儀於滿州國登基為皇帝的場景時,Bertolucci僅要求坂本龍一,創作出登基儀式的音樂。坂本龍一以片場裡走音的鋼琴現場作曲,製成具有法式風味的鼓樂曲,交由中國東北當地樂團演奏,雖然技巧無法如專業樂團精準,但他說:「這種演奏程度的差異,更能營造出當時的實際氛圍。」

正式接下任務:兩週內完成配樂

 

坂本龍一又在電影殺青半年後,正式接到製作人來電說:「龍一,幫《末代皇帝》製作配樂。」臨危受命的他,必須在兩週內完成任務。他預設以管弦樂做基底,加入中國樂器,再運用強烈的德國表現主義元素,營造出1920至30年代間,法西斯主義崛起的氛圍。

從未仔細研究中國音樂的坂本龍一,一天內聽完約20張中國音樂精選,而後一邊寫曲、錄音,同時在東京尋找中國樂器演奏者吹奏,並和其餘三位編曲家創作管絃樂,所有曲目完成後,再飛至倫敦正式與樂團錄音。

但由於Bertolucci的完美個性,電影同時不停剪接、修改,等到坂本龍一要正式錄音時,電影已經剪成不同模樣,他們只好在倫敦飯店裡,熬夜修改樂句:「我們只好拼命按計算機,算好要減少幾個小節和拍子,秒數才配合得上剪接後的畫面。」

懂得配樂的起點——與導演貝托魯奇的合作經歷

《遮蔽的天空》配樂〈On the Hill〉:

「必須先放下做音樂的心態,用影像去思考。」
——配樂師 坂本龍一

坂本龍一曾提及,替《末代皇帝》配樂時經常被導演Bertolucci大吼,希望作品更有情感,雙方有諸多摩擦。後來兩人接續再合作《遮蔽的天空》、《小活佛》時,也逐漸摸清彼此的想法,更為契合。

《坂本龍一:終章》紀錄片中,坂本龍一透露,製作《遮蔽的天空》〈On the Hill〉一曲時,Bertolucci曾在正式開錄前,表示不喜歡這段旋律,並落下狠話說:「Ennio Morricone(《新天堂樂園》配樂師)都可以當場改。」但坂本龍一也不是省油的燈,要求導演給他30分鐘,修改成最終收錄的版本,連自己都覺得十分滿意。

而後坂本龍一更接軌國際,接連寫下《高跟鞋》、《新咆哮山莊》、《鐵道員》等片配樂。經歷Pedro Almodóvar(阿莫多瓦)等各大導演及電影洗禮,他反思做配樂的思維,認為過去僅是把音樂「貼」到影像上。他說:「電影中的情節一直在變化,會有一種流動感,配樂應該要為那股流動增添色彩。」

死裡逃生之作——《神鬼獵人》回歸自然的實驗電子樂

「讓配樂成為團隊拍攝畫面的延伸,
那些寒冷、堅毅、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畫面。」

——《神鬼獵人》配樂師 坂本龍一

坂本龍一長年維持穩定創作,但在2014年罹患咽喉癌後,身體日益惡化,曾短暫告別工作,專注接受治療。隔年,體力逐漸恢復後,接到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為《神鬼獵人》配樂的邀約,憑藉著自己多年來對導演作品的喜愛,他冒著健康風險接下此製作案。

這並非兩人首次交手,早在2006的電影《火線交錯》中,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即與坂本龍一聯繫,希望使用其名曲〈Bibo no Aozora 美貌の青空〉於片尾中。惺惺相惜的兩人,終於在《神鬼獵人》正式合作,原英文片名《The Revenant》正意味著「死裡逃生之人」,也巧妙應對坂本龍一罹癌後康復的經歷。

不搶走自然風采的配樂思維

《神鬼獵人》片中採自然光攝影,忠實呈現廣闊的林野荒地,坂本龍一希望音樂與影像能相得益彰,並試圖讓旋律盡可能低調,不搶走影像風采,他說:「我希望它能成為自然的一部份,展現角色內心的情感。」

坂本龍一秉持著「少即是多」的概念,編寫鋼琴與弦樂樂曲,並使用電子合成樂器的老祖宗——馬特諾音波琴(Ondes Martenot),更在其中加入太鼓等打擊樂器、電子音效,映襯游移流動的弦樂,表現宛如原生自曠野、悠然柔和的音色。

電子樂的聲音運用上,他與合作多次的電子音樂人Alva Noto,以及聲音設計師Martín Hernández攜手,採集現實世界的聲響或電子成音,經過聲音軟體轉化為環境音效(ambient music),運用在配樂之中,模擬片中風吹搖曳、雪花紛飛的聲響。

「希望趁我還活著的時候,我能盡可能多做一些不讓自己感到慚愧的音樂。」
——配樂師 坂本龍一

坂本龍一在經歷911恐攻、福島核災後,不停反思自身與社會、環境的關係,自罹癌走過死亡邊緣後,對生命更有不同感悟,創作上也越發沉穩老練。去年新專輯《async》,假想為偶像導演Andrei Tarkovsky(塔可夫斯基)之作品,以日常物品與大自然聲響重新配樂,表達對電影、音樂與環境,深沉且無可抹滅的敬意與愛。

正如《俘虜》台詞所說:「好像Celliers(David Bowie飾)的死,在世野井(坂本龍一飾)的心裏播下一顆種子,而我們一起分享了種子的成長。」坂本龍一的配樂像是種子,而身為觀眾與樂迷的我們,幸運地聆聽著,這些種子的茁壯變化。

推薦相關閱讀:

DC 封面人物:3分鐘講堂——電影配樂師王希文

奧斯卡提名配樂師——Carter Burwell打造電影夢幻聽覺

搖滾樂手與鬼才導演的結合——電台總司令Jonny Greenwood

文字:黃鈞浩 來源:《音樂使人自由》, 《俘虜》電影花絮, 《坂本龍一:終章》, vinylfactory, factmag, wqxr, vanityfair|圖片來源:Thefader, Latimes, Cinelounge, Htplastic, heleux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