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攝影 / 剪輯 / 音效

演員真的在開車嗎?──解析「車內場景」的全方位拍攝技巧

DCFS編輯部

2018/11/26

自從汽車誕生之後,不論是浪漫私密的幽會、緊張刺激的競速,或悠閒自在的兜風,這個可移動的私人密閉空間,不僅是一種代步工具,更是人們日常生活裡的重要場所;因此,在電影世界裡,車內空間成為一種常見的重要場景。

拍攝車內場景時,最直覺的方法,就是讓演員實際駕駛車輛,實景拍攝車輛行進過程,並於車子的引擎蓋或車門等處,以吸盤支架裝設攝影機。然而,為避免演員無法專心表演,甚至導致意外發生,許多劇組會改以拖車拍攝或棚內拍攝等安全方式,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。

拖車拍攝,兼顧真實感和安全性

拖車拍攝,主要是以一種特殊的合成式拖車(Process trailer)進行實景拍攝,透過拖車加裝低底盤的攝影平台,讓被攝車輛可放置於平台上,隨拖車前進,令演員不必實際駕駛,只須專心於表演上,並使周遭街景和環境光,仍能隨拖車前進而變化,製造出車輛行駛的錯覺。

例如,電影《失控》(Locke)的故事場景,幾乎都發生在演員Tom Hardy駕駛的車輛上,而拍攝過程即使用合成式拖車完成。導演Steven Knight先將被攝車輛放置在攝影平台上,再將它的輪子拆除,使其更接近正常行駛時的高度,打造安全又真實的車輛駕駛場景。

善用晴天的自然光

為避免擋風玻璃反射周遭景物,在實景拍攝車內場景時,應避免於陰天拍攝,而晴天的上午或中午時分,則是最適合的拍攝時機;但若需要在夜晚拍攝,則需把握日落後的殘餘日光,或尋找光源充足的街道,或以燈具輔助,模擬周遭的路燈或車燈。

如何消除行駛雜音

不論是演員實際駕駛或拖車拍攝,實景拍攝車內場景時,難免會有引擎聲等無法控制的噪音出現,影響演員對話時的收音品質。為此,劇組通常會在演員的衣領內側,或駕駛座的遮陽板附近,裝設領夾式或指向性麥克風,讓收音盡量貼近演員,減少周遭的雜音干擾。

收音完成後,聲音後製部門會用iZotope RX等去雜音軟體,消除音檔的背景雜音。若無法透過後製階段消除雜音,劇組則會以ADR(對白配音)的方式處理,讓演員進到錄音室裡,依照拍攝畫面,與錄音師進行配音工作。

► 延伸閱讀:奧迪廣告分享——導演Ringan Ledwidge獨創小丑駕駛的詼諧國度

棚內拍攝,經濟實惠又方便

棚內拍攝,是將車輛放置於攝影棚內,搭配背景合成、光影變化等技術,讓畫面看來逼真可信。由於不受外在環境干擾和限制,棚內拍攝可更有效控制畫面,掌握收音品質,同時讓演員和工作人員,都處於安全的環境之中,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。

正確拍攝合成前景

若要合成窗外景色,為避免演員、車輛等前景,受背景的藍幕、綠幕反光干擾,導致合成效果不佳,拍攝的前景和背景,通常需間距至少4.5公尺,並且分別打光,讓兩者皆能清晰可見、互不影響。此外,若窗外合成街景為日景,為使背景反光接近日景的色調,通常會以綠幕拍攝;若為夜景,則以藍幕拍攝。

模擬車輛行駛的細節

透過適度晃動攝影機,或讓車輛輕微搖晃、傾斜,有助於讓演員,更像是坐在一台行駛中的車輛內;控制光源的變化,也有助於模擬行駛過程,像是以手或布料,適時遮掩光源,能製造車輛經過路樹、路燈時,光線被遮住的錯覺。

若為夜景拍攝,則可以使用補光燈、跑馬燈等燈具,添加路燈、交通號誌的光照效果。若能打造逼真的行駛細節,有些劇組甚至能省去背景合成的費用。

《血迷宮》開場駕駛畫面:

例如,電影《血迷宮》(Blood Simple)的開場駕駛畫面,即是Joel Coen and Ethan Coen(柯恩兄弟)在車庫內拍攝而成,由於時間發生在下雨的夜晚,他們把塑膠軟管放在擋風玻璃上,模擬下雨場景,並來回移動推軌上的聚光燈,製造窗外有其他車輛的錯覺,而單一鏡位的低角度拍攝、淺景深和背光等技巧應用,也讓這個場景避免許多技術性問題。

► 延伸閱讀:螢幕中的雨都是真的嗎?經典電影《萬花嬉春》雨景拍攝分享

六種基本鏡位,掌握車內場景的拍攝訣竅

180度線原則(180-degree rule),是電影攝影的重要觀念之一。透過兩個被攝物之間的假想線,攝影師能以同側的鏡位,維持兩者位置關係的連貫性,協助觀眾對場景裡的空間方向、大小等,產生明確的認知。

然而,車內場景卻能不受限於此。由於車內的狹小空間及座位方向,觀眾有能力在一、兩個鏡頭內,快速辨識車內場景的位置關係;因此,攝影師拍攝車內場景時,通常可以靈活運用一些基本鏡位,隨時打破180度線原則。

以下是影像器材公司Aputure,分享拍攝車內場景的6個基本鏡位:


擋風玻璃前鏡頭(Front windshield):不管使用廣角鏡頭或望遠鏡頭,車輛內的駕駛、乘客和窗外風景,都能被完整拍攝進畫面,並呈現演員的位置關係。這個鏡位除適合拍攝車內場景的主鏡頭(Master Shot),也能鎖定個別人物,從同一個位置捕捉不同演員的神情。

過肩鏡頭(Over the shoulder):拍攝車內的兩人對話時,只要將攝影機架設在車門邊,選擇淺景深或深焦鏡頭,讓兩位演員分別成為前景和背景,並搭配正反打拍攝,就能完成流暢、明確的車內對話。

乘客主觀鏡頭(Close up passenger POV):若要模擬車內人物的視角,可將攝影機架設於車內的座椅附近,並以特寫鏡頭直接拍攝,就能製造出乘客的主觀鏡頭。

後座鏡頭(French over):從後座拍攝時,攝影機能同時拍到演員和部分座椅,並利用車輛前方的光源,讓人物處在側光或背光位置,使其輪廓變得清晰,透過光影層次的呈現,提升影像的場景戲劇張力。

車內後照鏡鏡頭(Rear view mirror shot):由於後照鏡的可視範圍較小,此鏡頭有助於表現車內特定人物的孤獨感,或捕捉前座及後座人物的互動,而拍攝車內後照鏡鏡頭時,通常會將攝影機貼近前座座椅,直接拍攝車內後照鏡。

車外後照鏡鏡頭(Side mirror shot):此鏡頭能透過車外後照鏡,以不同的攝影機架設位置,捕捉車輛內的人物神情,及車尾、車側的周遭環境。若攝影機架設於車內座位,就能同時拍攝車輛前、後的景象;若攝影機架設於車門邊,則能以左右兩邊的後照鏡,呈現一旁駕駛或乘客的樣貌。

► 延伸閱讀:獨立製片的長廊打鬥可以這樣拍,從器材、鏡位、燈光下手

上述基本鏡位,是多數電影採用的主要拍攝手法,但為創造特殊的鏡頭語言,有些劇組甚至會破壞車輛結構,例如拆開車頂或擋風玻璃等處,讓複雜的攝影機運動,能夠在狹窄的車內空間裡實現,突破拍攝車內場景的限制。

如《人類之子》(Children of Men)、《極凍之城》(Atomic Blonde)等電影的車內場景,即是將車頂拆除、設計可開啟的擋風玻璃,讓攝影機自由穿梭在演員周遭,完成驚人的影像敘事手法。

《極凍之城》車內拍攝花絮:


文字:邱昶維 | 來源:collider, nofilmschool, blog.pond5, premiumbeat, videouniversity, blog.celtx, noamkroll, quora, movies.stackexchange, criticalhit| 圖片來源:lindiceonline , mattmulcahey , reelscene , 8filmblog , exploderblog , digitalvortex,IMDB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