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爭驚悚片《危牆狙擊》,講述美國狙擊手Shane Matthews與搭檔的觀測手Allen Isaac到中東出任務,卻遭到一名伊拉克狙擊手襲擊,在Matthews重傷與無線電損壞的存亡之際,Isaac只能依靠一面殘破不堪的牆,與敵方對峙並等待救援。
導演Doug Liman透過實地拍攝與精湛的敘事功力,詮釋敵我兩方僵持不下的場面。儘管全片僅一個主要場景與三個主角(其中一名還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敵方狙擊手),依舊成功營造出戰場上的緊張、殘酷與現實。
本文將分享《危牆狙擊》背後的執導理念、導演與攝影指導的拍攝選擇以及場景設計,一窺這部獨特的低成本戰爭片,是如何將電影聚焦在角色身上,呈現他們於艱困環境下的真實反應。
拍攝獨立電影起家,導演挑戰超低成本戰爭片
「我認為《危牆狙擊》代表了我嚴肅的一面,而嚴肅不等於無聊。」
——《危牆狙擊》導演 Doug Liman
提到導演Doug Liman,觀眾也許會想到《神鬼認證》、《史密斯任務》或者《明日邊界》等商業成功的大作品,但其實他執導生涯的初期,都是拍攝小成本的獨立電影,因此對Liman來說,執導《危牆狙擊》有重返初衷的特別意義。
「我喜歡(編劇)Dwain Worrell的劇本。這是個生存的故事,而非探討戰爭的道德倫理,這也是許多士兵上戰場的實際經驗。」導演Doug Liman表示。
《危牆狙擊》的劇本曾登上2014年劇本黑名單(The Black List),獲得多位電影從業人士的肯定,後來由亞馬遜(Amazon Studios)影業買下之後,又獲得Liman青睞,才改編搬上大銀幕。
原版劇本內容,其實僅圍繞在兩個敵對狙擊手之間的對立,但Liman增加了Shane Matthews這個角色,藉此拓展故事的厚度。這樣的改編,除了能凸顯敵方的伊拉克傳奇狙擊手Juba的致命,也讓觀眾更能感受主角Allen Isaac背負戰友性命的壓力。
為了保有更多創作彈性,Liman也決定以極低的預算(僅三百萬美金)來製作這部電影。「對我來說拍電影是一種冒險,用小預算製作的話,我更能冒險嘗試一些大膽甚至粗糙的東西。」Liman表示,因為預算越高,就必須承擔更多「要把錢賺回來」的風險,也容易受電影公司左右想法。
► 延伸閱讀:《落日車神》低成本獨創如夢似幻的高質感美學
遠赴沙漠拍攝,嚴峻環境考驗劇組與演員
「Doug是個很棒的領導者,在他的帶領下,
劇本的內容都能鮮明地呈現在銀幕上。」
——《危牆狙擊》演員 John Cena
僅管是小成本電影,但導演Doug Liman想盡可能地忠實呈現戰場險惡,因此劇組實際到洛杉磯附近的莫哈韋沙漠取景,並在艱困的環境與極度有限的預算下,僅花短短14天便完成拍攝。
「我們能在那麼糟糕的環境,如此快速地拍完,也是因為我們根本不打算、也沒有辦法久留。」Liman慶幸,沒有更多預算製作這部電影,否則實在無法想像還得在沙漠中多待兩三個月。飾演Shane Matthews的演員John Cena也說:「那不是個很理想的環境,沙塵、熱浪還有暴風,尤其在連續拍攝十幾個小時後,但每個人都很努力完成工作。」
此外,Cena與飾演Allen Isaac的演員Aaron Taylor-Johnson都接受了正規的軍事訓練。「從第一天拍攝開始,我就已經熟悉我背包裡的一切,從急救包、工具,到怎麼嚼煙草、有哪些野戰口糧在口袋裡。」Taylor-Johnson表示。導演為了表現Isaac的孤立無援,甚至會從背包裡丟掉某些東西,讓他的處境更加艱難。
為了幫助演員更精準地演繹軍人角色,曾在伊拉克與阿富汗出過任務的退役狙擊手Nicholas Irving,被請來擔任軍事顧問,指導Cena與Taylor-Johnson演練專業狙擊手的動作。Irving也讚賞Taylor-Johnson簡直就是天生的射手,可以在500公尺實彈射擊訓練中,精準擊中鏢靶的頭部。
► 延伸閱讀:《瘋狂麥斯:憤怒道》末日,不代表人們就放棄追求「美麗」
選用Super16釐米底片,呈現粗粒質感與寬幅畫面
「我相信所有拍攝安排,都受到角色表現牽動的。」
——《危牆狙擊》攝影指導 Roman Vasyanov
16釐米的底片由於價格低廉,多半應用在獨立製作的短片、早期電視節目或者紀錄片上,而Super16釐米則是它的變體,呈現的景框比例較16釐米寬廣,因此更適合用來拍攝開闊的沙漠場景。
「我認為Super16寬闊的鏡頭畫面與粗粒質感,很適合拍戰爭紀實。」曾任《自殺突擊隊》攝影指導的Roman Vasyanov表示,拍攝《危牆狙擊》時,他只依靠測光表和攝影機螢幕,沒有大螢幕顯示回放畫面,也沒有協助素材管理的數位影像技師(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),他說:「我很喜歡這種回到60、70年代,拍攝紀錄片的感覺。」
導演Doug Liman則認為,在極端環境下,底片攝影機比數位攝影機更加耐用,他誇張道:「Arriflex(底片攝影機)從來沒讓我失望過,我已經帶他拍過地球上最熱跟最冷的地方。」
隨角色處境改變的拍攝模式
由於整部電影多半聚焦在角色Allen Isaac在一面牆後的生死掙扎,劇組該如何呈現更豐富的畫面,成了重要的課題。
「《12怒漢》全是在同一個房間裡拍攝,但不同的角落拍起來就有不同的空間感。」啟發自1957年的電影《12怒漢》,導演Doug Liman與攝影指導Roman Vasyanov利用多角度的拍攝,加上定鏡與手持攝影轉換,讓同個演員在同個場景,表現出不同的畫面氛圍。
「一開始都是定鏡拍攝,但隨著劇情開始緊張,逐漸轉換成手持拍攝。」攝影指導Roman Vasyanov說:「攝影機的移動反映在角色行為上,這不是什麼華麗的運鏡,但如果做得成功,觀眾會更專注在角色上,根本不會注意到這點。」
► 延伸閱讀: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手持IMAX攝影,實景捕捉震撼感官體驗
生死之間唯一的區隔,「牆」也是主角
「牆本身也是一個活生生的角色,必須美觀又真實。」
——《危牆狙擊》美術指導 Jeff Mann
從原文片名《The Wall》其實就能看出一點蛛絲馬跡——這面牆是電影的骨幹。而這位沈默的主角,則是由《史密斯任務》與《變形金剛》的美術指導Jeff Mann團隊負責打造。
「Jeff Mann之前參與製作的電影規模都很大,他在《危牆狙擊》裡就像是,一個你最愛的搖滾明星,用吉他表演一首簡單、不插電的歌曲那樣。」導演Doug Liman笑道。即使如此,Mann還是研究了伊拉克與葉門一帶的建築媒材,試著賦予這面牆背景故事,呈現更真實的、戰後的斷垣殘壁。
造牆過程的一大挑戰,莫過於是嚴苛的環境,由於當地風速變化從清晨的4節到下午的12節,還伴隨著不定時的沙塵暴,因此牆壁材料無法使用木頭或泥巴,必須用真正的石塊才夠堅固。
「那些是倒下來可能會傷到人的、幾百磅的石塊,還要堆六、七英尺高。」Mann表示,為了用真正的石塊打造這面牆,必須做許多拍攝前的測試:「我們諮詢了專業的石匠,也試著手動坍方一些假的石塊,才知道哪裡需要加強。」
至於經費則是另一個難題。由於是低成本製作,劇組只能負擔一面牆的成本,因此拍攝必須一次到位,導演Doug Liman表示:「在對的時機來臨之前,尤其Talor-Johnson躲在後面的時候,它都不能全部垮掉,一旦垮了也無法重來。」
► 延伸閱讀:乘載貧富階級的方舟——《末日列車》豐富奪目的場景設計
《危牆狙擊》不是典型的大場面戰爭電影,卻呈現了真實的戰場生存畫面,就如同 Liman所說的:「這部電影能引起深刻的反思,在世界末日時,戰爭也許就只是兩個陌生人之間的殺戮,就像現實中的《飢餓遊戲》那樣。真實,而且每天都可能發生。」
文字:黃威|來源:filmint, moviefont, inverse, menshealth, dga, collider, postmagazine, boxofficepro, moviemaker, parade, cinamareview, harborpicturecompany|圖片:imdb, inverse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