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前製 / 編劇 / 導演

《星際救援》穿越星系的英雄旅程,攝影、特效呈現真實太空

DCFS編輯部

2019/11/01

入圍2019年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的《星際救援》,講述一名太空人被指派前往太陽系邊際,尋找他同為太空人,卻失蹤二十多年的父親。不同於一般科幻冒險片,導演James Gray(詹姆士葛雷)透過真實的科學理論,深刻描繪近未來的太空世界,並從中探討英雄、父子關係等議題。

本文將介紹導演創作本片的理念,攝影描繪星球環境、低重力狀態的技巧,以及美術、特效呈現月球場景的設計,看這部被觀眾評價為「太空版《現代啟示錄》」的作品,如何營造出極其深沉、細膩的電影質感。

透過「英雄旅程」探討人類野心與父子情結

「如果外星生命如此豐富,為什麼我們從未得到任何回音?」
——《星際救援》導演 James Gray

導演James Gray表示,根據著名的「費米悖論」(Fermi paradox),他利用神話學家Joseph Campbell的「英雄旅程」理論,創作近似史詩《奧德賽》Telemachus尋找父親的故事,試圖討論人類野心與生活之間的關係:「英雄或許是成功的,但總是要付出代價。」

雖然有人認為本片與《現代啟示錄》、《2001太空漫遊》有著類似概念,但其實Gray多半是透過觀看6、70年代的前衛電影,找尋影像表現上的靈感,而片中的父子情結,亦是他在前作《失落之城》即欲探討的問題,他解釋:「我們都對父親與兒子所代表的意涵,預設了一系列人類文明裡的定義。」

► 延伸閱讀:《登月先鋒》真實還原太空任務,底片攝影呈現偉人私密情感

色彩反映主角心境,特殊攝影拍出月球景象

「不同於以往我參與過的許多電影,
這次我們有一條非常清楚的時間線連結所有的光影設計。」
——《星際救援》攝影指導 Hoyte van Hoytema

攝影指導Hoyte van Hoytema曾拍攝《雲端情人》、《星際效應》等經典科幻電影,但對他來說,由於本片既要考量現實天文理論,又必須根據主角的心境轉折,描述不同星球的狀態,令拍攝過程充滿新鮮挑戰,他說:「我必須不斷敦促自己,並質疑我的拍攝動機,藉以確保我選擇的不是最輕鬆的攝影方式。」

「這些星球與太陽的實際距離,是設計光影時最重要的一個元素。不止關乎強度,也影響顏色。」van Hoytema表示,根據色彩象徵主義(Color Symbolism),片中火星到海王星的路途上,除了表現人造設施的多寡和太陽距離的遠近改變之外,主角心境也從溫暖走向冰冷,令環境從朦朧的橘黃色,轉為黯沉的深藍色。

實景沙丘拍出月球表面

片中的月球飛車場景,是於加州杜蒙特沙丘實景拍攝。為了拍出長距離的駕車移動,並維持真實感,劇組無法以單一光源照亮整個區域,也不願完全以CG創造場景。於是,他們將客製化的Alexa紅外線攝影機,與35mm底片攝影機,裝在3D攝影裝備上,進行同一個角度的雙機拍攝。

「這兩台攝影機拍出的影像,在完美的疊合之下,令最終畫面保留了完整的色彩資訊與紋理。」van Hoytema解釋,由於紅外線攝影機能拍的可見光相當有限,只能捕捉到明暗層次豐富的黑白畫面,因此若與35mm底片攝影機拍出的彩色畫面進行疊合,就能把地球上的沙漠,變成月球的灰白地景、黑暗天空。

此外,片中的低重力狀態,則是透過改變影格數來創造,van Hoytema說:「我們以每秒32至36影格的方式拍攝,重現低重力狀態之下的動作。藉由增加一點慢動作、一點衝擊上的延遲,我們能讓拍攝更接近紀錄片裡的狀態。」

建造各具特色的「月球」和「火星」基地

「我們希望月球像是被各種承包商給佔領了。」
——《星際救援》藝術指導 Kevin Thompson

「在視覺上,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地自然與可信。」藝術指導Kevin Thompson表示,為了打造現實的太空基地,他與導演親自前往NASA進行調查,發現太空科技並未在近幾年有明顯變化。因此,Thompson參考1989年的登月紀錄片《For All Mankind》,並根據洛杉磯聯合車站的內部裝潢改造,替月球前哨站增加商業色彩。

設計火星的軍事基地時,Thompson則是將一座舊型發電廠,以建材質感及鐵鏽色等元素,使該基地看起來更加古老,而他也與攝影組的光影、色調配合,加強火星基地的細節呈現。另外,在設計各基地內部時,Thompson也會刻意選用天然綠、天空藍等地球環境色彩,烘托太空人的思鄉情懷。

► 延伸閱讀:如何透過色調及構圖呈現《雲端情人》的孤寂疏離之感

多家特效公司分頭作業,複雜合成模擬真實科學情景

「不管結果如何,我們都要試著做出符合科學的真實情形。
如果我們沒有做到這一點,觀眾很難立刻相信這一切。」
—— 《星際救援》視覺特效總監 Allen Maris

本片的特效鏡頭多且複雜,視覺特效總監Allen Maris為使畫面呈現,能夠盡可能地達到最佳效果,分別將不同鏡頭與場景,發包給各大特效公司。例如,Mr X公司負責太空天線爆炸片段;Method Studios負責月球飛車片段;Weta Digital公司負責狒狒攻擊片段;MPC公司則負責火箭「仙王號」的升空片段。

太空天線爆炸場面

該片段主要是先在棚內40英尺高的太空天線上,以藍幕拍攝演員Brad Pitt的近距離畫面,之後再由特技演員與攝影機操作員,一起到戶外從13000英尺的高空跳傘,拍出驚險的墜落畫面。最後,特效公司再以動畫軟體Maya、遊戲引擎Unreal Engine等,打造周遭的地球、大氣層及爆破火花等全CG環境。

月球海盜飛車場面

「你很難不喜歡月球飛車場面。」Maris解釋,該片段是電影中最難製作的特效場景。由於月球上的引力不同於地球,特效公司必須注意車體行駛或撞毀時,塵土與零件的噴飛速度及重力影響,因此需以CG環境取代拍攝素材裡的車體周邊地面,而遠處追趕的探測車,亦需以電腦動畫呈現。

太空狒狒的攻擊

Weta Digital公司曾參與《猩球崛起》系列電影,對猿類合成熟悉。考量到太空狒狒不但出現在零重力的太空艙裡,而且該片段有多個鏡位變化,很難直接合成CG狒狒,特效公司決定找來女性特技演員,先研究如何表演身處在零重力環境的狀態,再透過她身上的動作感測器,將狒狒的形象合成上去。

火星上的「仙王號」

MPC公司曾參與製作《普羅米修斯》、《絕地救援》等電影,是以合成軟體Nuke工作。在合成「仙王號」升空場景時,他們反覆研究NASA影像資料,除了須注意火箭在畫面上的大小比例、噴射火光的亮度及方向之外,特效公司也透過合成沙塵暴的2D實拍影片,加強火星場景的真實感。

► 延伸閱讀:精雕「虛擬」人工智能——《人造意識》鬼斧神工的特效與攝影

「這部電影不是幻想,它是科幻小說,或者說準科學事實。」
——《星際救援》導演 James Gray

面對觀眾將《現代啟示錄》、《2001太空漫遊》等經典電影,與《星際救援》相互進行比較,導演James Gray雖然否認自己的靈感來源於此,並自認本片比前者更當代、比後者更真實,但他仍打趣地稱道:「請不要誤會我,《2001太空漫遊》是有史以來最棒的前五部電影之一。」

文字:邱昶維|來源:awn, motionpictures, toolfarm, beforesandafters, beforesandafters, artofvfx, gq, latimes, edition, variety, indiewire, nofilmschool, gamesradar, vulture, fxguide, youtube|圖片來源:beforesandafters, bocamag, ccswin, deadline, fxguide, imdb, motionpictures, youtube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