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攝影 / 剪輯 / 音效

《法蘭西特派週報》豐富美術場景,底片攝影捕捉懷舊情感

DCFS編輯部

2021/11/25

啟發自美國雜誌《紐約客》,導演Wes Anderson(魏斯安德森)執導新作《法蘭西特派週報》,將故事背景設定於20世紀法國虛構小鎮,透過四個篇章故事結構,講述報社員工與報導內容的趣聞軼事,可謂「獻給記者的一封情書」。

本文將介紹《法蘭西特派週報》復古柔和的影像美學、別出心裁的佈景設計,以及大膽迷人的剪輯風格,看劇組如何揮灑美感與創意,讓觀眾傾心於細膩、幽默的角色故事之中,再次展現魏式美學的驚人魅力。

老派樸實的攝影技法,底片質感塑造復古美學

「每次導演在描述那個鏡頭的畫面時,
我都會想『我要怎麼做?』或是『那怎麼可能?』,
但這就是跟他合作的重要過程,而我們最後都會成功。」
──攝影指導 Robert D. Yeoman

依據導演提供的參考片單,攝影指導Robert D. Yeoman,這次決定效法大量法國新浪潮電影,並且沿用《歡迎光臨布達佩斯大飯店》裡的傳統學院比例1.37,試圖以底片質感喚醒觀眾對老電影的記憶,但在某些時刻,則刻意改用變形鏡頭比例2.39拍攝,Yeoman解釋:「這主要是為了製造一些大膽的戲劇呈現。」

「我喜歡底片的視覺美感,它的質感是這部電影的重要元素,尤其是黑白片段的部分。」Yeoman強調,由於他與導演都是底片愛好者,兩人很快就決定以35毫米底片攝影,並且主要透過黑白與彩色片段的交替使用,突顯色彩在故事裡的意義,他解釋:「這座城市有一種美麗又骯髒的感覺,所有建築物都非常陰暗,但也會有這些亮麗顏色迸發。」

仿效法國新浪潮電影

為了完成精密規劃的鏡頭運動,Yeoman組接不同方向的攝影軌道,讓同一個鏡頭可以連續表現前後左右的移動,而導演也堅持以相對老派的方式拍攝,所以本片除了一個片段曾使用手持穩定器之外,其他幾乎都是以腳架或高爾夫球車架設攝影機,甚至連高角度畫面,都是站在鷹架上面攝製,而非使用一般的攝影搖臂。

同時,Yeoman也參考60年代電影,如《冷血》、《賴活》、《鬼火》等之燈光美學,通常是以自然光拍攝白天室外,並且使用鎢絲燈光拍攝夜晚室外或棚內搭景,但在必要時,亦會使用LED燈SkyPanel應變,他表示:「這些輕便燈具可以讓我們快速把畫面變暗、變暖或變冷。」

►延伸閱讀:魏斯安德森跨界拍廣告,招牌構圖緊抓客群的心

風格迥異的特色場景,繽紛色彩表現和諧美感

「我認為分鏡圖就像是這一部電影的謎題,
而我們的製作過程就是在試著解開它的謎底。」
──藝術指導 Adam Stockhausen

受到1956年短片《紅氣球》啟發,藝術指導Adam Stockhausen以寶石色系與流行色調設計畫面視覺,並且參考拍攝地點昂古萊姆的現成建築特色,蒐集法國古董店或跳蚤市場的老式傢俱,於廢棄毛氈工廠搭設內景,搭配出復古、和諧的畫面。

結構奇妙的報社總部

報社建築外觀其實是劇組在室外停車場打造而成,同時也是致敬1958年電影《我的舅舅》,導演Jacques Tati(賈克大地)的經典創意。報社裡的各個辦公室,則是依據角色們的性格,決定裡面的道具、擺設、壁紙色調等,而其中也暗藏致敬歷史知名記者的彩蛋,例如記者James Thurber的漫畫圖畫。

關押藝術家的陰暗監獄

「這座監獄完全是一個虛構的監獄,它絕對不是那種制式監獄。」Stockhausen表示,汲取1962年電影《審判》的監獄風格,團隊於廢棄倉庫建造監獄內部,同時依據真實物件或空間,如電椅、法庭等,突顯片中場景的諷刺性,而他們也透過白色牆壁、灰色金屬、柔和自然光等影像元素,奠定相對淡淺的黑白色調。

宣揚革命的黃色咖啡館

為了奠定該片段的60年代學生運動氛圍,劇組主要參考導演Truffaut(楚浮)與Godard(高達)的電影,並且根據真實巴黎咖啡館,在毛氈工廠建造咖啡館內景與外觀,讓咖啡館牆壁可以透過軌道移動。另外,內景裡的迴旋樓梯、棋盤式油氈地板等,除了是汲取現實裝潢之外,也能豐富畫面裡的視覺元素。

警察局長的私人飯廳

透過研究50年代法國警局照片及廚房廣告的畫面,Stockhausen利用廢棄毛氈工廠的錯層式房屋結構,讓攝影機可以一鏡到底捕捉不同空間。此外,團隊也製作一個庭院的微縮模型,放在窗戶外面當作背景,並且以破損的菱形鑽石地板圖紋,表現廚房的特色元素。

►延伸閱讀:《布達佩斯大飯店》場景設計,以微縮模型打造「魏式」影像世界

宛若閱讀雜誌的剪輯法,簡單卻複雜的飛車動畫

「我們的目標就是:
讓整部電影持續且流暢地朝你襲來。」
──剪接師 Andrew Weisblum

本片交織在不同畫面比例的彩色、黑白影像之間,流露風格鮮明的視覺與氛圍,但剪接師Andrew Weisblum解釋:「我們沒有任何準則。我們不過是跟著感覺走。」並強調片中剪輯方式充滿實驗性與隨機性,甚至連法語翻譯字幕,其實都是一種圖像元素運用,而非真的要給觀眾閱讀。

Weisblum除了適時以附圖、文字等素材,創造類似雜誌排版的觀看體驗之外,也會隨著情緒編排影像,讓部份故事偏向非線性敘事。而Weisblum也坦言,因應演員表演或導演要求,很多片段都是耗費大量時間,透過不同鏡次的內容拼貼而成,藉此靈活調整對白節奏。

詼諧幽默的飛車動畫

片中一段警匪飛車追逐動畫,是由動畫師Gwenn Germain領軍製作。

借鏡比利時冒險漫畫《丁丁歷險記》及《布萊克和莫蒂默歷險記》畫風,Germain費時七個月,透過2D動畫軟體TVPaint Animation、合成軟體Fusion,以及3D建模軟體Blender,融合魏式美學與比利時漫畫風格,巧妙地將真人演員繪製成漫畫人物,他強調:「我們需要以簡單的視覺表達複雜的細節。」

「導演有一個非常精密的分鏡腳本,他不但能夠繪製背景,也懂得從設計動畫角色的觀點指導演員。」Germain說明,由於導演曾經執導《超級狐狸先生》、《犬之島》兩部定格動畫,他對動畫細節的要求非常專業,令團隊幾乎不必即興發揮創意,但這也讓Germain必須扮演導演與團隊之間的溝通橋樑,設法統整所有人的想像。

►延伸閱讀:融合東西古今文化——魏斯安德森手工打造《犬之島》

「我們非常光明正大地偷取各種點子,
所以你完全可以查明或找出那些東西從何而來。」
──導演 Wes Anderson

由於導演Wes Anderson非常熱愛法國電影,他不僅大方承認自己挪用非常多經典電影的元素,也表明片中許多虛構角色背後都有真實人物參考。但面對觀眾讚賞《法蘭西特派週報》為「獻給記者的一封情書」,Anderson則打趣地說道:「我可能不會確切地使用這個詞,因為它不是情書,它是一部電影。」

文字:邱昶維|來源:slashfilm, blog.frame, animationmagazine, ibc, newyorker, variety, kodak, npr, architecturaldigest, moviemaker, elledecor, indiewire|圖片來源:dailyadvent, imdb, gcores, indiewire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