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攝影 / 剪輯 / 音效

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透過寫實明亮鏡頭,勇敢面對憂傷過往

DCFS編輯部

2018/07/22

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(Manchester by the Sea)敘述一名叫Lee的修理工人,在得知哥哥病倒後,趕回位在麻州的家鄉曼徹斯特。未料哥哥過世後,Lee成為侄子Patrick的監護人,一心只想離開曼徹斯特的Lee,其實正逃避著不願面對的過往。

導演兼監製Kenneth Lonergan將角色情緒描寫得十分細膩動人、觸動心弦,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更入圍2017奧斯卡六項大獎,並奪得最佳男主角、最佳原創劇本的殊榮。雖然通篇主題渲染著傷痛,Lonergan卻不加以假飾電影色調,盡可能採用自然光和客觀的鏡頭,創造光明面下,無處躲藏的深沈哀愁。

非線性敘事——自然流暢的交錯呈現不同時空

「如果過度剪輯,這部電影的表演精華和節奏就會大受影響。」

——剪接師Jennifer Lame

過去與現在交織而成的敘事手法

許多電影在講述回憶片段時,常常會運用不同的畫面顏色、影像比例或配樂等,以區別過去和現在。但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採用非線性敘事,導演Lonergan表示,他想讓片段之間無縫接軌,模糊兩個時間點的界線,以「無痕無差別」的流暢手法,交互穿插主角Lee的過往和現在。

以事件刺激,帶出回憶片段

剪接師Jennifer Lame表示,在交叉剪輯回憶與現在時,其實像是在同時訴說兩個故事。這也正是主角Lee回到曼徹斯特的體會,在處理哥哥的後事,以及面對喪父的侄子等事件,使Lee曾經的傷痛一點一滴湧上心頭,並強迫他正視自己的過往,所以對主角來說,悲傷不會因時間而減弱。

採用自然色調——調色師精準掌控真實色彩

「我們盡量將肉眼所見的畫面,真實呈現給觀眾。」——調色師Jack Lewars

明亮的光線,使憂愁赤裸攤在陽光下

其他電影在處理負面情緒時,多使用黯淡的色調加強氣氛,但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卻反其道而行,Lonergan與調色師(Colorist)Jack Lewars決定,全片畫面無論室內外,都保持明亮且光線充足。Lewars解釋,「導演希望,明亮的環境能迫使角色面對自我情緒,讓他們無從躲藏。」

導演Lonergan認為,用影像說故事的要點之一,就是不因角色內心影響外在環境,「就像我心情很差的時候,我家沙發顏色也不會變暗,它還是長得一樣啊。」因此,電影中的由冬轉春的季節變遷,事實上也並非暗喻,而是照著真實時間呈現。

調整為實際顏色,保持肉眼所見的真實樣貌

一般電影通常為了讓環境更顯寒冷,調色師會在後製時,將畫面調得更冷色調。但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調色師Jack Lewars強調,他們非常重視白平衡,像是拍攝雪景時,便會盡量把畫面中的白色元素,維持在正白色,「雖然觀眾會因環境覺得冷,但調色的過程中,我們會避免加強這種感覺。」

在室內場景,Lewars同樣盡可能呈現實際顏色,像是主角Lee趕到醫院要探望哥哥卻得到死訊時,醫院內燈光通明,劇組甚至會另外打燈,提亮畫面亮度。通常醫院被塑造成死氣沈沈、抑鬱的形象,而導演Lonergan打破多數人使用的典型手法,創造更貼近真實的影像。

客觀的鏡頭表現——安排情緒節奏並保持距離

港口小鎮空鏡頭,適時給予停頓的空檔

雖然故事氛圍讓觀眾感同身受角色的憂鬱,卻不會過度壓迫,這是因為在敘事過程中,導演Lonergan安排了「喘息空間」。如在律師事務所一景,Lee憶起種種過往,像洋蔥一般層層揭開他不願面對的記憶,最後用空鏡頭方式,搭配古典樂,呈現曼徹斯特白雪皚皚的港口和街道景象。

調色師Lewars表示,整部電影中的「喘息空間」多半是曼徹斯特的景觀。安插純景物畫面的主要原因,是讓觀眾隨著角色體會濃烈情緒後,有空檔可以好好消化。除此之外,也為故事的時間提供線索,區分回憶與現在。

維持客觀且一定距離的鏡頭

網站Thomas Flight也曾分析,導演Lonergan在處理情緒濃烈處時,經常同時使用慢動作、中景鏡頭和古典配樂。例如Lee在哥哥的葬禮時,整個段落用配樂代替環境對話,鏡頭也以慢動作方式,呈現Lee的視角,觀察四周賓客。

人物在情緒激昂時,一般電影常會特寫角色表情,導演Lonergan卻以中遠景鏡頭的方式,以他人、客觀的視角觀看情緒的波動,使觀眾與演員保持真實的距離,搭配上慢動作鏡頭,其實更能凸顯戲劇張力。

 

Thomas Flight – Showing Realistic Grief of Manchester by the Sea

 

「劇情確實很灰暗,但這就是真實人生,太陽每天依舊東升西落。」

——導演Kenneth Lonergan

 

推薦閱讀:

翻玩「時間」的拍攝、剪輯手法,導演Bison眩目的MV影像

一棵大樹引發的衝突——《樹下驚魂》揭露人性的黑色喜劇

忠實呈現影像的不完美——《亞特蘭大》低曝光的攝影技法

 

文字:王姵蓁 來源:Studiodaily, Filmmakermagazine, Postperspective, Indiewire, Shootonline, Nofilmschool 圖片:Cutprintfilm, IMDb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