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 Film School

SEARCH
前製 / 編劇 / 導演

《父親》變化莫測的佈景設計,驚悚剪接營造獨特視角

DCFS編輯部

2021/04/09

電影《父親》改編自導演Florian Zeller創作的同名舞台劇,講述主角Anthony罹患阿茲海默症,長期抗拒女兒對自己的照顧,但隨著記憶裡的時間跟空間開始錯亂,他不得不嘗試釐清自己所遭遇的事情。

透過描繪老人與失智症的對抗過程,本片受到影評人的廣泛好評,並且囊括多項國際大獎,除了能看見編導的獨到敘事角度之外,也能發現劇組對屋宅空間、影片節奏的精巧掌握,沉浸兼具驚悚與溫馨的氛圍。

(文內有雷,請斟酌閱讀。)

撲朔迷離的劇本故事,堅持傳奇演員演出 

「我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把觀眾放在獨特的位置,
並且質疑他們正在目睹的所有事物。」
──《父親》導演 Florian Zeller

導演Florian Zeller長年耕耘戲劇界,可謂法國首屈一指的劇作家,此次他將自己2012年創作的舞台劇《父親》,改編成電影導演生涯的第一部作品,並邀請《贖罪》金獎編劇Christopher Hampton共同編寫:「我們保留了劇本的主要敘事原則,也就是從主觀視角講述故事,藉著把觀眾拋進充滿不確定的迷宮裡,迫使他們必須釐清到底發生什麼事情。」

「我不想給觀眾太簡單的線索,我希望他們必須像是蒐集拼圖碎片一樣,透過嘗試不同組合方式,逐漸釐清故事始末。」Zeller解釋,為了避免觀眾對相對簡單的故事失去興趣,他刻意混淆角色、空間跟時間的順序及特徵,以驚悚片風格奠定影片敘事的複雜性,讓觀眾可以同時感受到焦慮、恐懼與愛。

拍攝英語電影的原因

早在劇本改編之前,Zeller就已經屬意《沉默的羔羊》《長日將盡》英國演員Anthony Hopkins(安東尼霍普金斯)是唯一人選,而他甚至把主角的名字命名為Anthony,並決定改成拍攝英語電影,只求這位傳奇演員能夠答應演出。

「我之所以如此渴望他,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他睿智、強悍的銀幕形象,但這個故事將讓他扮演一個迷失自我的角色。」Zeller解釋,如今高齡83歲的Anthony Hopkins不僅徹底扭轉自己的銀幕形象,為電影貢獻出精彩真誠的表演,拍攝片尾的最後一場戲時,更是令劇組淚灑片場,讓他相當崇敬。

► 延伸閱讀:儒雅冷血的殺人魔背後——安東尼霍普金斯表演分享

身陷迷宮般的房屋格局,場景元素暗示劇情 

「我們不僅僅是設計佈景,
更多的是要為故事選擇正確元素。」
──《父親》藝術指導 Peter Francis

本片曾出現主角的家、女兒的家與護理之家等,但為了表現主角的記憶錯亂,這些場景其實都是以同一個室內空間陳設。在設計房屋格局時,藝術指導Peter Francis很快就與導演Florian Zeller取得共識,除了要在屋子打造一條長約15公尺的走廊之外,也要利用房門跟其他空間的關係,營造混亂迷惑的方向感。

「走廊是這部電影的關鍵。」Francis解釋,片中走廊不僅讓整間房子變得更像是迷宮,走廊陳設也能夠有效呈現不同場景的特色,提供觀眾理解劇情的線索,而他也刻意設計主要房間都有兩扇門以上,並強調:「穿過房門是一種生動、有力的表現手法,這些傢具會改變,但建築結構不會變。」

不同空間的佈置方法

「我們審視過非常多種不同的配色樣本,甚至討論各種陰影顏色。」Francis說明,為了奠定不同場景的氛圍,劇組試驗過各種配色方案,最終決定分別以黃色調的赭色,呈現主角的豪宅公寓,以藍灰色調表現女兒的家,而護理之家則為清冷的藍綠色。

此外,劇組也透過故事場景出現的特殊道具,提示劇情發展的關鍵,包括垃圾、包裝、家具等,只要攸關劇情轉折,Francis都會在劇本上特別標記,以便適時變換陳設,讓某些道具突然消失,或者跟其他不相關的東西一起出現,引領觀眾感到疑惑的同時、一邊解謎。

► 延伸閱讀:《婚姻故事》簡單卻真實的鏡頭刻畫,深入人心的美術設計

進入主角的主觀世界,剪出人物情感所在

「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讓觀眾進入主角的腦袋。」
──《父親》剪接師 Yorgos Lamprinos

如何使用空間鏡頭並調整空間出現順序,是剪接師Yorgos Lamprinos開始工作之前不斷思考的問題,並認為:「這部電影的重點在於情感。」因此,他以非線性、重複場景等手法,建構影片的敘事結構,展現主角在腦袋裡不斷重組事件順序的情況,而Lamprinos也利用全片在同一個室內空間拍攝的特性,嘗試以同一個空間裡的不同細節,揭曉主角的記憶錯亂。

例如,主角跟女兒去醫院看病時,診間的門跟主角家的門其實是同一扇門,於是Lamprinos透過剪接突顯門上不同款式的把手,讓觀眾發現此處雖然是在同一個空間,卻是在不同場景,進而理解片中的突兀轉折或相似畫面其來有自,他強調:「這有賴於劇組對整個空間有非常縝密又準確的設計。」

善用沉默取代對話

「我完全信任導演寫的劇本,但在剪接過程裡,我也發現這些拍攝素材缺乏真正的即興創作。」Lamprinos解釋,由於劇本有不少場景是依靠對話呈現,使得影片缺乏一些有組織的情感表現,所以他向導演Florian Zeller建議,透過刪除部分對話,以演員表演跟視覺畫面傳遞更強烈的情緒。

例如,當主角遭女婿搧巴掌之後,主角做了一個噩夢,接著畫面跳到女兒正在跟男友討論是否該把主角送進護理之家。劇本上,女兒跟男友之間其實充滿討論跟爭辯的對白,但Lamprinos考量到主角噩夢後所帶來的強烈情緒,決定說服Zeller把那些對白全部捨棄,只留下兩人之間的沉默交流,加強主角面對挫折時的無助感。

► 延伸閱讀:《我們》以服裝打造全新駭人形象,剪接、配樂深化驚悚氛圍

「我想知道該怎麼善用電影,去做只有電影能做到的事。」
──《父親》導演 Florian Zeller

《父親》不僅勇於打破許多電影敘事規則,也傳遞出令人深感哀痛的觀點,而導演Florian Zeller更宣布他有意製作《兒子》跟《母親》這兩部電影,以便形成一個完整的三部曲,並強調:「電影是一個提問而非解答的地方。」只希望作品可以帶給擁有相同經歷的人們,真實且美麗的撫慰。

文字:邱昶維|來源:deadline, provideocoalition, theaureview, cineuropa, Indiewire, variety, hollywoodreporter, theguardian|圖片來源:decider, esquireme, harpersbazaar, hollywoodreporter, twitter, worldandeverything

關於作者

這些你也會有興趣

瀏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