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如果你想要真愛,這就是了。這就是現實,它並不完美,但很真實。」
——《愛在午夜希臘時》
從1995年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(Before Sunrise) 的一見鍾情,到2004《愛在日落巴黎時》(Before Sunset) 的浪漫重逢,接續2013年《愛在午夜希臘時》(Before Midnight) 的相愛相守......
橫跨影壇18年的「愛在系列三部曲」,以與現實中的時間並行聞名,演員實際走過18個年頭,觀眾隨劇中的傑西與席琳一同成長、變老,以最真實的方式,傳遞愛情最純碎的樣貌,成為諸多影迷心中無可取代的影史經典。
文內將分享,導演Richard Linklater的創作靈感來源、與男女主角共同編劇的過程,並以《愛在日落巴黎時》為例,談及長鏡頭與自然光的拍攝挑戰,以及導演對電影的堅持與熱愛,共同踏上這段浪漫、又深刻反映現實的尋愛之旅。
靈感源於自身經驗,一切皆因那名費城女孩
「誰也不知道我們怎樣在彼此的生命中,交織迴盪出聲響,而她是這聲響的靈感來源。」
——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導演Richard Linklater
首集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中,傑西與席琳於火車上初相遇,並在維也納共度浪漫一晚。如此羅曼蒂克的劇情,其靈感即源自於導演Richard Linklater的親身經歷:
1989年秋天,Linklater剛結束《都市浪人》(Slacker) 的拍攝,去費城拜訪他妹妹時,遇見了Amy Lehrhaupt,並共度了一晚。「從午夜到早上六點,我們漫步街頭、調情,做一些你現在不會做的事情。」Linklater說,和電影一樣,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談話,聊藝術、科學或電影,十分浪漫。
與電影不同的是,Linklater和Lehrhaupt有交換聯絡方式,但遠距離仍讓這段戀情告終,不過也因此讓導演從中獲取靈感。「我想抓住在我們彼此間流動的情感,所以我想製作一部關於此故事的電影。」但最令人心碎的,是Lehrhaupt無緣看到電影的上映。
1994年五月,Lehrhaupt於一場車禍中過世,電影則在幾週後開始拍攝。但導演Linklater直到2010年,才得知這個噩耗:「我感到非常悲傷。」最終,Linklater將對她的思念寄託於創作中,把那「飄浮在空氣裡的東西」,拍成了電影。
與角色的「連結」,和演員共同編劇的過程
「這些都是真實的人,我們在現實世界中,而這就是他們的現實。」
—— 導演 Richard Linklater
隨著首集電影的成功,在續集《愛在日落巴黎時》、《愛在午夜希臘時》中,導演更與男女主角Ethan Hawke、Julie Delpy兩人共同編劇,一同構思、撰寫角色台詞,培養演員與劇中角色之連結。「我認為最關鍵的是演員他們自己的現實。」
「我們會花兩到三天的時間,坐在一個房間裡,一起建構整部電影的輪廓。」導演回憶編劇續集時的經歷:「接下來一年左右,我們開始互相發送電子郵件與傳真。他們會發給我獨白和對話、場景和想法,我則負責編輯和寫作,這就是我們想出劇本的方式。」
而在創作《愛在午夜希臘時》劇本時,他們三人更有10週時間,都待在希臘一間飯店房間裡,朝夕相處編寫劇本。「像是瑟琳抱怨的很多東西,都是我和Ethan平常從女性友人那裡聽到的。」Linklater說,寫作靈感皆來自我們自己的生活,這些素材在電影中雖略有不同,但仍貼近現實,希望能藉此引起觀眾共鳴。
漫步與談話,《愛在日落巴黎時》經典17分鐘長鏡頭
「我希望他們能像現實生活一樣出現,就像人們平常那樣走路和談話。」
—— 導演 Richard Linklater
「愛在系列三部曲」中,皆以饒富趣味的男女談話為主要敘事手法,片中時常出現男女主角於街頭漫步、閒談的長鏡頭(Long shot) ;其中第二集《愛在日落巴黎時》,更有長達17分鐘的步行談話場景,為系列電影中拍攝最長時間的一集。
劇中從演員在戶外交談開始,沿著城市街道走一段路,接著攝影機跟著他們進入咖啡館。「我對那次拍攝感到特別自豪。」導演表示,為呈現電影的真實感,他們還特地找來Steadicam專家Jim McConkey,來協助拍攝。
「走路和談話可能是拍攝上的最大挑戰。」攝影指導Lee Daniel解釋,與手持攝影相比,使用Steadicam拍攝長鏡頭較不引人注意,又具備一定的現實性,使觀眾能沉浸在「日常」裡。「最重要的是Steadicam並不顯而易見、也不突出,就像平常一樣。」
《愛在日落巴黎時》走路片段:
與時間賽跑,自然光的堅持與掌控
「我總是為首集電影使用很少燈光而感到自豪。」
——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攝影指導 Lee Daniel
「如果有良好的照明條件,我們根本不會使用任何燈。」Lee Daniel提及,延續前作使用自然光的拍攝手法,《愛在日落巴黎時》大多也僅使用自然光線拍攝,必要時才用反光板補充眼神光。不過,有時也需部分燈具輔助,才能使影像更為協調。
像在拍攝走路長鏡頭場景時,為避免演員的臉被陰影覆蓋,攝影團隊將Joker 400W HMI燈,懸掛在吊桿上,以照亮演員的臉。Daniel讚嘆:「那顆Joker燈真的是這部電影的英雄!」而有時,他也會透過低反差濾鏡Tiffen Ultra Contrast,減輕畫面的明暗對比。
酷暑下的拍攝挑戰
電影在15天內拍攝完成,導演Linklater提及,拍攝期正巧遇上「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季」,氣溫高達38度以上,十分炎熱難耐。豔陽高照的天氣,更使劇組無法在正午拍攝外景,只能拍攝少數內部場景。「我們需要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,盡可能地利用光線。」
為確保自然光的一致性,劇組與演員間的默契尤其重要,需經過不斷的排練與協調,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拍攝。「對於10頁的場景,我們只有兩小時可以拍攝。」Linklater說:「一旦光線正確,我們就必須一直拍下去。」
「工作對你的健康有害!去做白目夢,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世界!」
—— 導演 Richard Linklater
儘管導演Richard Linklater的許多電影受到歡迎,但他仍長期拒絕在好萊塢工作與生活,堅持留在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。更於1985年,與長期合作夥伴Lee Daniel共同創立奧斯汀電影協會(AFS) ,發展德克薩斯州的獨立電影製作產業。
「我的職業目標是能一直熬夜,而且從不必戴領帶。我覺得我做得很好。」 Linklater分享一路走來,對製作電影的堅持:「我愛電影,我想要一直拍電影,如果你問我30年後想要做什麼,我想當一個仍然可以拍電影的老人,這對我來說聽起來很棒。」
無論是忠於現實的劇本創作、符合實際年齡的演員拍攝,還是維持自然風格的電影調性,導演一貫的「真實」,皆讓觀眾在無形之中,將自身經驗套入電影中,成功引起共鳴與感動。而或許就是這份真實,才顯得系列電影裡,傑西與席琳間的愛情如此雋永。
而導演執導的最新作品《Where'd You Go, Bernadette》,預計於2019年的春天在美國上映,若你是Richard Linklater的影迷,也千萬不可錯過。
推薦閱讀:
Behind the Scenes 08《鳥人》如何打造虛實交錯的「一鏡到底」
《泥沼》攝影師Rachel Morrison捕捉自然光,真實呈現種族史詩電影
文字:劉家寧| 來源:filmmakermagazine, creativeplanet, browbeat, indiewire | 圖片來源:imdb, guu, film.at, ew, akross, quotecatalog, playtusu, wehearti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