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演蕭雅全新作《范保德》,講述主角因罹癌,有感於生命所剩無幾,因而興起前往日本,尋找年幼時離家的父親。劇中巧妙勾勒三代人物間的關係,審視他們對生命的體悟與反思。該片於台北電影節首映時,頗受觀眾好評,最終拿下最佳導演、美術設計及配樂三大獎。
本次DC TALKS專欄,特別邀請導演蕭雅全來與我們分享,他如何回溯其個人經歷與台灣戰後歷史,藉功力深厚的幕後團隊,透過美術、攝影及配樂,描繪出《范保德》世界觀裡,每個角色隱匿的故事與情感,與彼此交織出的深沉史詩。
非傳統劇本與角色書寫——《范保德》的創作源起和人物塑造
「台灣電影多半描寫年輕人為主,
但人會隨年紀再往前走,沒繼續描寫下去很可惜。」
《范保德》最初本為「雙電影」計畫,一部描繪范保德父執輩的故事,另一部則著重於其兒子年輕世代的情節,兩部作品互有關連,劇中人物皆為彼此的主、配角。但礙於計畫使預算高達一億,導演蕭雅全最終僅以前者的劇本,做為故事主架構,並加入部份後者故事線,讓不同時空的情節錯落其中,造就獨特的非線性敘事魅力。
同時,多重故事線,也造成人物眾多的特色。蕭雅全顛覆傳統劇本書寫,避免讓角色的脈絡過於清晰明確:「就像我們日常間的相遇,也可能只是萍水相逢,未必會很明瞭彼此的過去,或在未來完整得劃上句號。」他試圖讓劇中的情節發展,更接近現實的際遇。
人物關係彷彿宇宙星體環繞
首次以高齡60歲的角色作為主角,蕭雅全設定范保德的性格,符合普遍華人社會的父親形象,壓抑拘謹、不善表達情感,但在外型卻具有「西部牛仔」特徵,穿戴緊褲、靴子,身型俊美標準。蕭雅全說:「他又不像我們的父執輩,成為經濟動物、為家打拼,整個樣子就垮掉。這個不一致性,我覺得會讓觀眾,允許他有一些獨特的觀點。」
他比喻塑造角色時,若視主角范保德、兒子范大齊為「行星」,其他與之關聯的配角,即是環繞的「衛星」。雙行星的衛星軌道可能交錯,以角色間的關係成就故事豐富度,同時,衛星也可能映照出行星的另一面:「像水果攤老闆阿猴,就是范保德的對照,能代替主角解釋某些他說不出口的事。」
以視覺畫面說故事——捕捉場景裡的光影色調
「場景、色調、光線和音樂,這些都可以用來說故事。」
《范保德》不僅關於年長輩的追尋與回顧,也觸及情感、理想與生理疾病等多種層次,除透過堅強的演員陣容演出外,蕭雅全也率領眾老班底:藝術總監黃文英、攝影指導林哲強,一同從畫面視覺,捕捉呈現細緻的故事氛圍。
場景推動攝影構圖、光影呈現
蕭雅全過去作品,常在單一空間裡完成大半拍攝,尤其《命待追逐》因受限於預算,得在狹窄的當鋪場景,拍完幾乎所有戲。當時,蕭雅全甚至常和攝影師開玩笑,因場地的變化有限,要花錢「懸賞」,求新的鏡位及構圖。
而《范保德》裡,劇組將預算拉高,跑遍台灣南北取景,甚至遠赴日本拍攝,讓攝影在各場景,有更多發揮空間,造就片中平穩悠長的鏡頭運動、具詩意且多變化的構圖,捕捉更能呈現角色層次的光影。蕭雅全表示,場景多也是種自我的突破和挑戰:「不單只是演員,我希望也能給各部門說故事的空間,不讓他們只是一個人單打而已。」
主人翁性格反映於場景、色調
為忠實表現故事的鄉間街道景緻,團隊跑遍全台尋景,最終選在藝術總監黃文英的家鄉——嘉義,拍攝大多數場景。如片中洗衣店、舊旅社等,也皆為市街的真實店面。唯有劇中重要的五金行場景,也是主人翁范保德的家,由黃文英及美術指導王誌成,租下整棟三樓房屋,從裡到外重新設計。
團隊根據范保德的「性格」,回應屋內的設計陳設。蕭雅全說:「我覺得范保德有些拘謹,會梳油頭又代表他很在意外貌,所以環境應該會相對整潔。」因此,五金行的商品排列有序,木櫃台、商品架雖陳舊,但仍乾淨整潔。
范保德性格的另一重要特徵:壓抑、有心事,則藉由「色調」呈現。蕭雅全舉例,他們佈置范保德的工作室時,以墨綠色油漆,粉刷搭建的鐵皮牆壁,全片也四處可見此種濃郁的「中間色」運用。他說:「它不會是純色,不那麼直接、無拘束,中間色有種效果,是種情感很澎湃,但卻被壓抑住的感覺。」正映照著劇中角色,內心無法傾訴的憂愁。
讓角色以「聲」訴情——精製細密的配樂與聲音設計
「我們想讓所有人在一種氛圍內,跟著故事走,集體去創造那件事。」
片中兩場關鍵戲,范保德與Newman於天井聽見牆壁吸水聲,貌似有所相似體悟。劇組在磁磚外牆,加裝水泥覆蓋,並裝設鐵梯、水管等,耗費極浩大的工程,讓場景更貼近真實情況(水泥牆才會發生乾燥吸水的情況)。劇組同時在天井上方,利用纜繩操控攝影機運動,讓攝影機由纜繩操控,鏡頭可從空中緩緩垂降,達到俯拍效果。
拍攝這場戲時,蕭雅全選擇不收音,直接在現場播放配樂師侯志堅、雷光夏完成的配樂素材,讓演員黃仲崑、古斌入戲。他說:「我希望他們進到『好像想到什麼』的狀態,讓兩個人做同樣的事、聽同樣的音樂,成果也出現某些雷同效果。」進而讓觀眾思索,范保德與Newman兩人的關係。
影像聲音互為映襯,完整故事氛圍
與普遍電影製作先拍攝、後配樂的流程大不同,蕭雅全也從前製、拍攝期,即讓侯志堅、雷光夏同步進行創作,配樂團隊更曾到拍攝現場,蒐集聲音素材。蕭雅全希望影像與聲音相輔相成:「它們會互相成就彼此,而不只是誰為誰服務而已。」
天井一戲的聲響,配樂更與聲音設計郭禮杞合作,實驗錄下碳酸飲料的氣泡聲,模擬牆壁吸水音效。雷光夏創作配樂時,更透過近似「極限主義」手法,藉由重複、簡單的音型堆疊,緩緩加入宏大弦樂,營造出「從一顆小小氣泡,綿延擴展成一個世界」的氛圍。
另一場戲,范保德與想像中的父親,一同離家的魔幻場景,范保德最終做出關鍵選擇,父親因而消失。即使畫面空無一人,蕭雅全仍在這場戲的最後,特別加入父親離去的腳步聲:「聲音一直走、不斷遠離,像是范保德心中在驅魔。」藉細微的聲音設計,表現范保德放棄追隨父親、離開家庭的念頭。
人擁有10%改變命運的機會——導演對生命的反思
「我們都有決定命運的空間和機會,
不一定永遠都是留下或出走,你必須要找到自己的路。」
18年前在《命帶追逐》裡,蕭雅全藉主角對星座、手相的嘲諷,傳遞對既定「宿命」難以突破的無奈:「就像發現自己與父親的身形那麼雷同,確定我一輩子都無法灌籃就會很沮喪,當時對生命的限制很不耐煩,所以只能在電影裡自嘲搗蛋,但這解決不了問題。」
創作《范保德》時,蕭雅全回溯自身與父親相處,回顧父親生長於戰後,夾於美、中、日關係的台灣社會,理解即是備受限制的年代與環境,造就父子的隔閡。他因而體認到,自己面對家庭與生活,或許能有突圍的機會:「時代養成了他(父親),而我會更積極的克服掉、不重蹈覆徹某些事。」
蕭雅全對歷史、際遇及情感關係的反思,皆烙印於《范保德》。如今他看待命運的想法,也有所轉變:「生命的重複率可能高達90%,人類與猩猩的DNA相似度甚至超過90%,卻能夠改變物種。那剩下的10%,顯示生命能以緩慢、微小的累積,做出改變的可能。」
故事裡,范保德對父親說:「再走下去,我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你。」因此轉身回頭,進而改寫自己與兒子范大齊的命運。深沉有情的選擇,或許即是導演蕭雅全,給予深陷命運與環境圍困之人,最溫柔的祝福。
推薦閱讀:
TALKS:蕭雅全 | 採訪撰稿:黃鈞浩 | 編輯校對:劉家寧
平面拍攝:蔡岳峻、童依凡 | 圖片提供:鏡象電影